羅汝楫助秦檜害人遭惡報 其子猝死岳飛廟

文/周曉輝
杭州岳飛墓參道外門資料圖(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0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後,於宋孝宗年間被平反昭雪,又追諡為「武穆」。折衝禦侮曰「武」,布德執義曰「穆」。後朝廷在湖北鄂州立廟祭祀岳飛。鄂州是當年岳家軍的大本營,岳飛在此地駐紮多年,深得民心。1204年,宋寧宗年間,追封岳飛為鄂王。宋理宗1225年二月,改諡其「忠武」,在杭州西湖畔建「宋岳鄂王墓」。

去過杭州岳飛墓的人都知道,岳飛墓前有四座跪像,分別是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万俟禼(xiè)和張俊。這幾個跪像是由明代成化年間時任浙江布政使周木、明武宗正德八年時任浙江都指揮使的李隆將軍、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時任浙江按察司副使范淶先後鑄造的。

万俟卨是南宋時期的宰相,也是陷害岳飛的直接凶手,正是他追隨秦檜的投降政策,誣陷岳飛虛報軍情及逗留淮西等罪,導致其被逮捕入獄。至於張俊,雖說也是抗金名將,但也是積極陷害岳飛的主謀之一。

羅汝楫參與陷害岳飛 遭惡報連累兒子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岳飛墓前還曾有過第五座跪像。清朝初年,有人受《說岳全傳》影響自掏腰包,在岳飛墓前又增加了一座跪像,這個人叫羅汝楫。

羅汝楫,是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的進士,起初擔任郴州教授,後入朝出任監登聞鼓院、大理丞、刑部員外郎等官,在任期間頗有清譽。但在南宋建立後,羅汝楫為了升遷,開始依附於權相秦檜,其後被提拔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秦檜進讒言令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從前線召回並解除其兵權、令其改任樞密副使後,秦檜又授意御史中丞何鑄、監察御史羅汝楫連番上書彈劾岳飛,誣衊他在援救淮西時「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其樞密副使之職。其後,岳飛被免職,並被交由大理寺審訊。

在審理過程中,主審官們發現這是徹頭徹尾的冤案。何鑄轉而為岳飛申冤,因而觸怒了秦檜,秦檜改命万俟卨主審。而身為監察御史的羅汝楫雖然也清楚岳飛冤枉,但他不僅不為其申冤,反而編織罪名,彈劾、罷黜岳飛的大批部屬,並對大理寺中替岳飛鳴冤、欲將其輕判的數名官員以及同情岳飛遭遇的鎮江知府劉子羽等人,全都上書予以彈劾。

岳飛墓前有四座跪像,分別是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万俟禼和張俊。(Shutterstock)

岳飛死後20年間,羅汝楫屢獲升遷,最終官至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知嚴州。1158年,羅汝楫「居喪未終而卒」,終年70歲。

可以說,害死岳飛的人中也有羅汝楫一份,他跪在岳飛墓前也不冤枉。到了清朝雍正年間,五座跪像又被老百姓砸得破敗不堪,時任浙江總督的李衛遂下令重新鑄造鐵像。不過,他覺得羅汝楫只是秦檜的跟班,還不夠資格跪拜岳飛,就將其剔除了。此後,就只有四座跪像跪在岳飛墓前了。

1979年,浙江省重建了文革期間被砸毀的岳飛墓,第十二次鑄造了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四人雙手被綁在身後的跪像。不過,在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的岳飛廟前,仍是五座跪像。

羅汝楫有六個兒子,皆有文采,其中有個兒子叫羅願,博學好古,師法秦漢文學,所寫詞作高雅精鍊,著有《小集》七卷、《爾雅翼》二十卷。當時的理學大師朱熹非常欣賞他。

他對於父親害死岳飛一事,當然是心知肚明,他在《新安志》中為父親立傳時,根本沒有提到岳飛一案,顯然也知道父親的罪過。

羅願考中進士後,一路升遷,歷任鄱陽知縣、贛州通判,後到鄂州任知府,官聲還不錯。因為父親參與陷害岳飛的緣故,他從不敢入岳飛廟祭拜。

忽然有一天,羅願自覺自己為政算是清明,也沒做虧心事,所以大著膽子決定前往岳飛廟祭拜。然而,沒想到的是,他剛一跪拜,就猝死在岳飛像前。消息傳開後,人們認為岳飛蒙冤過世之後,魂魄未能安息,藉由此事顯靈以儆效尤。這件事的經過被收錄在正史《宋史》裡面。

明白因果關係的人都知道,這是其父羅汝楫陷害忠良所得到的果報之一。羅汝楫「居喪未終而卒」不說,死後還禍及兒子。這真是蒼天饒過誰!

杭州岳王廟正殿岳飛雕像。(Shutterstock)

岳武穆顯靈 牽出轉世奇聞

說到岳飛顯靈,明朝筆記中亦有記載。明朝曾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的朱國楨在《涌幢小品》中記述道:明朝湖北安陸州(今湖北省鍾祥、京山等地)有一座岳武穆祠,是當地的十八景之一。嘉靖年間,廣東民變首領張璉之將州改為承天府,並營造宮殿,岳武穆祠逐漸荒廢。

萬曆年間,守備杜正茂在城西地下發現有很多積石,便下令採來用於建城牆。人們挖到最後,竟然挖到了一塊石碑,洗乾淨後,光澤可照。如果從遠處看石碑,會發現上邊有很多人影移動,其中有一人十分偉岸,被眾人簇擁而過。如此景象出現了一整天,圍觀的人歡呼雀躍,認為是岳飛顯靈。

到了晚上,看管石碑的役卒忽見一偉丈夫從石碑中躍出,騎著白馬,冉冉乘雲而上,有數百人跟隨在身後。此時,遠遠看見天門大開,一個穿著袍服者將這一行人迎了進去。役卒驚呆了,伏在地上不敢出聲。

等到天明,石碑上的影像全無,只留下一首詩:「北伐隨明主,南征拜上公。黃龍已盡醉,長侍大明宮。」不一會兒雷聲響起下起了大雨,雨過後詩句也不在了,幸好一名秀才記錄了下來。

朱國楨當時在國子監任職,那位秀才進入國子監讀書之後,就將這事講給朱國楨聽,並拿出當時記錄的那首詩給朱國楨看。朱國楨對照本朝人物,聯想到明英宗時期的名將、承襲了父親爵位的英國公張輔有可能是岳飛轉生的,來完成繼續北伐的心願。張輔是明成祖時名將張玉的兒子,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

朱國楨想到張輔,還有一個原因,當時有了解張輔長相的人說,張輔長得很像大明開國元勳徐達的七世孫、魏國公徐鵬舉。徐鵬舉出生時,其家人曾夢見岳飛到家中來說:「我當受汝家供奉。」朱國楨感歎說,「岳武穆大概在我朝轉生了兩次呢。」

參考資料:

《宋史》
《涌幢小品》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