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臟六腑中,最能表達人的悲傷感情,是腸子。腸子背負著人間的悲情,所有用腸子表達的詞句,大都蘊含曲折,或焦慮不安、狠毒、憂愁、悲傷等情緒。如:愁腸九轉、腹熱腸慌、翻腸倒肚、柔腸寸斷、鐵石心腸、機心械腸、嘔心抽腸。只有少數稱讚的詞句:菩薩心腸、古道熱腸、錦心繡腸、冰肌雪腸。
一位50歲家庭主婦,睡覺常作夢,易受驚嚇,耳鳴,大便很硬,幾天甚至10天,才排出一些羊屎狀的大便,右小腹常痛。婦人去看內科,醫生說是更年期症候群。婦人吃了醫生開的藥後,症狀沒有改善多少,尤其是右下腹整天痛,最為困擾,最為難受。換了另一個醫生看,醫生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打針吃藥後,病情依舊。不是什麼大毛病,卻困擾到漸成恐慌症。
兒子見狀,帶媽媽改看腸胃科醫生,並用X光檢查腹部。醫生一看,不得了,腸子裏全是,塞得滿滿的大便。更驚訝的是,這位婦人的腸子,比一般人長很多。醫生建議,用手術結紮過長的腸子。手術後,婦人果然肚子不痛了,大便雖然還有點硬,卻順暢多了。就這樣平安過了10年。
婦人60大壽的生日過後,10年前的惡夢,再度翻腸攪肚,又不能大便了,肚子又痛了起來,而且比以前還痛。於是,再度去看醫生,醫生還是決定用手術處理。這次手術,沒有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顧。手術後,仍不容易排便,肚子的疼痛,比手術前還嚴重。婦人急得快哭出來了!
經過醫生仔細檢查,竟然發現腸子沾黏得很嚴重,要再度開刀,撥開沾黏的部份。但醫生也說了,手術後,可能的風險是:沾黏變得更嚴重。
這下子,婦人驚住了,傻住了!要不要再作第二次手術?掙扎煎熬猶疑了很久。最後先生定奪,不要再冒險了。婦人於是尋求開刀以外的治療,輾轉好幾位醫生,一年過去了,還是沒改善多少,牽腸掛肚,苦不堪言!好朋友就問婦人:「妳怎麼就不考慮針灸看看?」
腸子的相貌
*消化器官從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全長約9公尺。
*食道到胃的賁門,約長25公分。
*小腸自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到大腸,約長6~7公尺。
*大腸和小腸中的迴腸相接,較小腸粗而短,約長1.5~2公尺。
*大腸分成盲腸、結腸、直腸三部份。
*人體70%免疫系統在腸道中,腸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腸道的虛實
*大腸從腸道內的消化物質中,吸收水份、電解質進入血液。
*無用的剩餘消化物質形成糞便,大腸成為糞便倉庫,最終從直腸排出糞便。
*大腸分泌黏液,保護腸道,防細菌入侵,預防產生疾病。
*大腸前段酸鹼PH值5.5,中段6.2以上,下段6.8。
米田共的旅程
*結腸約每30分鐘,擠壓形成袋狀,以蠕動方式,沿結腸一路擠壓糞便。
*食物殘渣,約花19~36小時,通過大腸。
*食物從口入到結腸時間,約飯後12~15小時。食物從入口到大便排出,約24~72小時。
*古人消化食物約花8~12小時。現代人消化食物約花80~120小時(3~5天)。
*宿便積達3~6公斤,易肥胖、便秘。宿便積達7~12公斤,易睡不飽。
*養生要訣:成人七分飽。俗諺:若要小兒安,留於三分饑與寒。
*葛洪名言: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
先認識腹膜的保衛性
腹膜圍繞在腹部骨盆表面的四周,如同堡壘。腹膜覆蓋在腹壁漿膜的表面,被腹膜圍繞的空間,叫腹膜腔,腔內有防護膜液分泌,用來防止內臟器官互相磨擦而受到傷害。
為什麼會腸沾黏
*腸的最外層,有潤滑層,與外界隔絕,不能接觸外界。一旦開刀,引起發炎反應,造成潤滑層,不再潤滑,所以易產生沾黏。
*當腹部被打開,接觸到空氣、醫療器械等異物,易引起發炎,導致腸沾黏。根據衛福部統計,有93%腸腔手術後發生沾黏。
*手術後形成的傷口,在傷口修復時的疤痕組織,把不相連的組織,拉下水,黏在一起,造成沾黏。
*因手術、外傷、車禍所造成,內臟受到撕裂傷而出血、感染、發炎,即使體外皮膚無傷,仍易造成沾黏。
*體內臟器受損傷,修護組織的纖維母細胞大量增生,易導致沾黏。
*因某類藥、癌症轉移、放射線治療等因素,導致沾黏。
沾黏的陷阱
*最易沾黏的手術:胸腔科、腸胃科、肝膽科、泌尿科、婦科。其中消化道占6成,婦科占3成,其他占2成。
*曾患骨盆腔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症,及蟹足腫體質者,易沾黏。
*只要手術,沾黏機率約95%,小腸為沾黏率最高之器官。
*開刀後2~6周,沾黏最易發生。也有開刀3個月後,甚至10年後,才出現沾黏。
*沾黏中有1/3患者,嚴重到須住院。其中有1/3患者,須再手術。因沾黏而須再開刀,會產生更嚴重旳沾黏,陷入惡性循環。
腸沾黏後遺症
*一般沾黏約7天形成,沾黏後,3~6個月出現症狀。
*無法排氣,腹脹,食欲差,噁心,嘔吐,便秘,腹痛,臍周痛。
*大便久無法排出,滋生細菌而感染,易腹內膿瘍,嚴重時引發敗血症。
*腸阻塞,大便排不出,肚子脹到快爆開。若延誤治療,會影響腸道供血,嚴重時須切除壞死組織。
*腸阻塞後,細菌大量侵犯,產生腹部劇痛,感染發燒。太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腸沾黏的治療
*採症狀治療,暫時禁食,減輕腹壓。
*手術時,使用防沾黏貼布。
*使用類固醇內服,抑制纖維母細胞發生。但類固醇易使手術傷口癒合不佳,易滲漏。
*腹內膿瘍,需作引流手術,使用抗生素。
腸沾黏的婦人,由兒子載來,臉的兩頰佈滿黑斑,面色暗沉,眉頭皺成一團,右下腹痛得要命,抱著肚子,腰無法挺直。我見狀,先針百會穴補氣,針頭皮針的胃區,額旁2線,並揉按婦人的合谷穴。婦人臉色稍有鬆動,因為她痛得說不出話來,由兒子在旁代為敘述病情。聽完後,我先治標,解決迫在眉睫的腹痛。
針灸處理
腸沾黏,採頭皮針,以方便留針,針額旁2線,約頭臨泣穴對向瞳孔透針。額頂帶中焦區,約前頂穴附近。頂中線,約百會穴透向前頂穴。頭上的針,留至睡前才出針。腸子問題,針大腸會穴,天樞穴。腸脹氣,針內關、公孫穴。加強腸肌蠕動力,針足三里、三陰交穴。促腸子排空的伸縮力,針陽陵泉、太衝、合谷穴。
之後,處理噁心想吐,針中脘、內關、內庭穴。肺與大腸相表裏,宣通肺氣,表裏同治,針太淵穴透向大腸經。手術後造成沾黏,為血瘀,針血海、三陰交穴。撥開沾黏,試在肚腹處,有張力,指下有粗硬感處,圍刺一圈。連續針2天後,一周針一次。第一次針灸後,婦人的腹痛,大大減輕,終於露出,好久好久沒有出現的笑容。
特別囑咐
*少量多餐,細嚼慢嚥,勿吃冰品冷飲,勿喝碳酸飲料。
*少吃會產氣食物:花生、芋頭、地瓜、馬鈴薯、栗子、牛奶、奶製品、豆類、韭菜、發酵的的麵包。糯米類、玉米。
*勿一次攝取大量高纖維食物:竹筍、芹菜、柿子、蘋果、洋菜、燕麥、小麥、薏仁、地瓜、海藻類、菇類。
*常按摩天樞、內關、公孫穴,每次各36下。保持腹部溫暖,勿受寒。
*每天用雙手掌相疊,按放肚臍上,先向右轉36下,再向左轉36下,最後在左脇肋處由上往下推到底,36下。
處方用藥
沾黏嚴重,光靠針灸,我的技術還是不夠。第一天,用科學中藥,小建中湯,四逆散加木香,暫緩腹痛。之後開水煎劑,採用吳雄志教授家傳吳門驗方,五通湯的加減:通草1兩,路路通1兩,絲瓜絡1兩,皂角刺1兩,桃仁3錢,蒲黃3錢,五靈脂3錢,當歸3錢,川芎3錢,黃耆1兩,大黃2錢,木香3錢。
通草很蓬鬆,量又大,先煎取湯汁,再入其他藥材。皂角刺能破膜,但量大易破氣,用黃耆補氣,以拮抗皂角刺。大黃可推陳致新,促腸蠕動排空,但久服反抑制腸蠕動,用木香以拮抗大黃,並用以擴大腸管,木香亦可止腹痛。
血瘀腹痛,用浦黃、五靈脂,合稱為失笑散,亦治小腸氣痛,尤宜痛處固定而拒按。腹不痛時,可去之。手術後的瘀血,活血,用當歸、川芎、桃仁。其中川芎還可鎮定止痛,桃仁走下焦,當歸還有抗炎、抗栓、止痛作用。
其他藥,通草、路路通、絲瓜絡、王不留行、皂角刺,皆共湊通絡、崩解沾黏之功。此方用於輸卵管沾黏,要加桂枝。有積液,加海藻、甘草。若要加強破膜作用,依體質,較強者,可加三稜、莪朮。服藥後,若病情緩解,要大大減輕劑量,後續作為保養用。若照原方續服,患者會一整天亢奮,甚至晚上無法入眠。
經過連續針灸2天,加上服科學中藥後,腹痛明顯減輕。只有吃不對食物時,還會腹脹。只要針灸完,可平安度過3~4天。真正順利排便,是服了水煎劑之後。經過2個月的治療,病情大致平穩,不再恐慌憂鬱,更不必三兩天就去醫院,打點滴止痛。適逢新冠肺炎疫情,就停止針灸,續服水煎劑保養2個月。
愁腸九回,九曲回腸,各自安位,不再翻腸攪肚,魂銷腸斷。@
選自《七情掛心——迷雲遮慧月》/博大出版http://broadpressinc.com/

責任編輯:李昀◇
點閱【溫嬪容醫案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