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道傳·徐守信】(4)

神仙臨凡見徐神翁 世人對面不識仙

文/宋寶藍
圖為清 吳歷《古寺叢林》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2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北宋時期,天慶觀有一道士,名叫徐守信。他終日灑掃,從事雜役。繁瑣的雜務,世俗的喧譁,並沒有影響他潛心修道。他修行有素,在滾滾紅塵施展了許多神蹟,被世人尊稱為徐神翁,成為民間早期的八仙之一。他身在道觀方寸之地,朋友圈遍及大宋官場。無論賢臣,還是奸佞,都慕其高德,長途跋涉拜見他,或問前程,或求醫卜,懇祈神翁指點迷津。宋朝時,八仙中的幾位仙人遊走人間,也曾探訪徐神翁;而當朝丞相和道士們卻因不識真仙,錯過了禮仙的機緣。

宋朝丞相張商英(1043年─1122年,字天覺)有一年出遊,曾經將船停泊在揚州的山光寺前。無意間,張商英看見岸上有一位道人正在洗手。

丞相遇仙道 徐翁釋仙名

又見道人從手指間取出一個篦子,梳理頭髮。或因道者神態超然,自然流淌出不同於凡俗的神彩。張商英訝異於道人氣度清奇,於是邀請他到船上來,問道:「剛才看到你梳攏頭髮,該不會用的是劍吧?」道人應聲回答,並沒有否認。

張商英又問:「我能否看一下呢?」道人還是像剛才一樣,從手指間取出篦子,如白金色,長約三寸。道人對著篦子吹了一口氣,忽然篦子就變成了寶劍。張商英接過來仔細地看,果然是把真劍。他坐下來,還想再問,但是道人已經消失了蹤影。

張商英來到海陵(今江蘇泰州下轄區)後,見到了徐神翁。他剛要詢問途中所遇道人一事,還沒來得及張口說話,就見徐神翁取出一片紙遞給他,上面寫著二個字「洞文」。「洞」字中一畫向下移,成為「洄」字。「回」字中含二個「口」字,因此知道了在岸邊遇到的道人是呂洞賓。因為呂洞賓在世間行神蹟時,曾自稱「回道人」。

真仙換貌驗人心 丞相決意修掉邪見

根據民間傳說看,這不是張商英第一次與呂洞賓擦肩而過。張商英拜為丞相那天,有一位傴僂道人來到張府大門前化緣。當時,張商英並沒有以禮相待。反而戲問道人:「你有什麼法術?」

道人說:「我能捏土為香。」說著,就從台階旁取泥捏香焚燒,香味極其濃烈奇特。香燒罷,那位傴僂道人就消失了。張商英在几案發現了道人留下的一首詩:「捏土為香事有因,世間宜假不宜真。皇朝宰相張天覺,天下雲遊呂洞賓。」真仙就在眼前,只因換了一副傴僂的形貌,就迷住了人眼。張商英痛恨自己不識真仙,後悔不已。從此,他決定要修去心中的邪見。

說來也奇特,徐神翁沒有在現場,就已經知道了張丞相遇到了一位道人,還以二個字揭示了道人的身分。

徐神翁雖有神通,但平常他在天慶觀裡,只做些諸如掃地的雜活兒。他未卜先知,預事奇準,許多人慕名前來禮拜,或詢問前程,或祈求療疾。世俗大眾禮拜徐神翁,世外的神仙也常臨凡,去見這位世間的高人。

仙姑臨凡 眾人悔不識仙

閒暇時,徐神翁多是站在香櫃的旁邊。有一天,忽然有兩位貌美的女子躍入了人們的視野。她們彼此牽著手,走進了天慶觀。而且一邊走,一邊旁若無人地自在歌唱,直接走到徐神翁所在的地方。

眾人都感到錯愕驚訝,過了很久她們才離開。有陳姓、李姓二位老翁在旁邊看到了剛才的一幕,他們問徐神翁:「那二位婦人是誰?」

徐神翁說:「是何、蔣二仙姑啊。」眾人一聽是神仙,趕緊去追。那二位仙姑走到門口,隨即身影就消失了。

呂仙訪徐翁 道士忙到不禮仙

宋哲宗趙煦紹聖元年(1094年,甲戊年),天慶觀舉行上元醮祭奠儀式。醮典結束後,道士王善祥等人就到在醮器庫清洗祭器。這時,他們看見了一位道人,形態面貌一派俊偉磊落。道人身穿著普通的布袍,來到庫前向他們行禮,作了一個長揖,但是王善祥等人並沒有在意。

那位道人離開後,徐神翁來到庫前,問善祥等人:「為什麼你們不請道人吃杯茶呢?」善祥說:「我們都在忙著幹活啊。」

徐神翁呵斥他們,說道:「那位是呂公(呂洞賓)拜訪我來了。」王善祥一聽,急忙出門去追,結果沒有追上,白白錯失了禮仙的機緣,為此後悔莫及。

事據《虛靜沖和先生徐神翁語錄》卷上、《呂祖全書·謁張天覺》(32卷本)卷二@*#

(點閱【徐守信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祕訣是一個字!葫蘆裡面怎麼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未解之謎》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五郎又繼續說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討伐盜賊,護衛寺院與信眾外,不再過問戰陣之事,其實六弟先前早已多次來信,還派孟良與焦贊要請我下山,我都婉拒了,況且我這山上只有區區數百武僧,要如何對抗遼國五萬大軍呢?
  • 楊五郎延德是楊家將士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軍布陣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最為突出,所以出戰時父親楊業都讓他擔任副帥職位。傳說他於金沙灘戰後於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但仍組織武僧團護衛百姓抗擊遼軍,朝廷因此封他為大德禪師,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領兵抗遼的過程卻流傳著這樣一段曲折連綿的故事.......
  •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六郎有關的地名多達數十個,楊延昭在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英雄故事。
  • 「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孫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