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價格達十年新高 衝擊亞洲消費者和企業
【大紀元2021年06月15日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日前公布的食品價格指數連續上漲12個月,觸及近10年以來的最高點。有經濟學者認為食品價格上漲可能會阻礙亞洲從瘟疫大流行中復甦,加劇本來就已不平衡的經濟復甦。
據日經新聞網6月14日報導, FAO公布的食品價格指數追蹤肉類、乳製品、穀物、植物油和糖的價格,在5月上升至平均127.1點,連續第12個月上漲,觸及近10年以來的最高點。這一數字和前年同期相比高出40%。
糧價上漲已經造成了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家的物價上漲。
日本麵粉廠日清製粉集團(Nisshin Seifun Group)將在7月將家庭小麥麵粉產品價格提高2%至4%;韓國最大的連鎖麵包店Paris Baguette則在2月份將麵包價格調升5.6%,韓國食品和非酒精飲料的價格同前一年相比上漲7.4%;菲律賓今年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同期上漲4.5%,其中食品和非酒精飲料的價格上漲4.6%。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進口國之一,部分大豆食用油的價格在4月上漲20%,大陸5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除去豬肉之外,大陸食品價格幾乎都在上漲。
至於糧價上漲的原因,糧農組織認為巴西收成延遲、甘蔗產量減少等問題都是食品價格上升的因素之一。另外,隨著投資者在金融市場流動性高的情況下分散風險,流入市場的投資資金也提振了商品價格。
對於糧價上漲對經濟的影響,報導引述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Maybank Kim Eng)經濟學家蔡學敏(Chua Hak Bin)的觀點說,食品價格上漲可能會阻礙亞洲從瘟疫大流行中復甦,將加劇本來就已不平衡的經濟復甦。
蔡學敏認為低收入的家庭和較貧窮的國家將遭受更大的打擊,因他們的收入會大比例用在購買食品上。而這些國家獲得疫苗的機會也較少,並且受到有限的財政資源的阻礙,難以緩解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亞洲一些國家近期面臨瘟疫升溫和不斷惡化的感染人數將影響食品的供需,使價格前景複雜化,預計也將影響供應,令食品價格持續上升。蔡學敏表示由於供應鏈中斷,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長時間封鎖,食品價格可能會持續上漲。棕櫚油出口國馬來西亞因確診感染中共病毒(武漢肺炎)人數激增,自6月1日起實施全國封鎖,關閉工廠。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