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怪異實則道行深 「懶殘」和尚不奉皇帝詔

文/周曉輝
font print 人氣: 21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朝有一位明瓚和尚,沒有人知道他俗家的姓氏和出生地。起初,他四處遊方,後來聽說普寂禪師在河南嵩山大傳禪法,明瓚就與很多修行人一樣來到了嵩山。雖然他修行的道行深,但因為其言行怪異,所以很少有人推重他。

天寶初年,明瓚又前往南嶽衡山,在衡岳寺擔任一名執役僧。他白天負責全寺的雜活,晚上就睡在牛棚中,寒來暑往二十年如一日,臉上從無倦色。

在眾僧勞作時,他動作悠閒懶散,即便被呵斥責罵,也毫無羞愧之意。此外,在吃飯時,他常常等大家都吃完後,將大家吃剩的飯菜都收到一個瓦罐裡,熱一熱後再吃。如此性情,再加上好吃殘食,人們就送了他一個綽號「懶殘」,而不叫他原來的法號了。

有一年,後來任宰相的李泌隱居在衡岳寺讀書。他暗中觀察懶殘的所為之後,判斷他絕非等閒之輩。一天深夜,他聽到懶殘高唱梵唄,其聲清越,響徹山谷。精通音律、能從音樂中聽出吉凶的李泌暗道:「師父唱經的聲音,先悽惋後喜悅,一定是被貶謫的仙人!」

於是,在離開寺廟前的一天半夜,李泌悄悄去拜謁懶殘和尚,並自報家門。正用撿來的牛糞燒火烤芋頭的懶殘仰天而唾,大聲呵斥道:「你這不是要害我麼!」可是不管和尚如何呵斥,李泌都十分恭敬,而且也並不分辯,只是不停地行拜禮。

過了一會兒,懶殘和尚從火中撥出芋頭,自顧自地吃了起來。良久才說:「你坐下吧。」然後又將吃剩下的那一半芋頭遞給了李泌。跪坐的李泌接過後並未嫌髒,而是吃了下去並表示感謝。

懶殘於是對他說:「你不要再多說什麼了,你將來可做十年宰相。」李泌拜謝後離去。其後果如懶殘所言,李泌當了十年的宰相。

《李泌出山圖》明人繪,首都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李泌出山圖》,明人繪,首都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過了一個月,地方刺史準備祭拜岳祠,命人在山上修了一條磴道。沒料到,半夜忽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一座山峰崩塌,磴道被一塊巨石攔住。修磴道的民工牽來十頭牛,意圖將巨石拉走,但沒有成功;又以數百人喊著號子一起推,巨石還是紋絲不動。人們再也無計可施了。

正當人們一籌莫展之際,懶殘和尚出現了。他笑嘻嘻地說:「哪裡用得著這麼囉嗦,看我來把他移走。」眾人聽了哈哈大笑,因為沒人相信他會有這樣的本事。

在人們的鬨笑聲中,懶殘和尚跳到巨石上,用腳踩石頭,石頭便開始旋轉起來,繼而盤旋而下,聲若雷震。不一會兒,道路就暢通了。眾人目瞪口呆,懶殘聲名大噪,一郡上下都尊他為「至聖」,當地太守更是將他奉若神明。

德宗皇帝聽說懶殘的神蹟後,便派人請他進京。使者拿著皇帝的聖旨來到懶殘居住的地方,大聲喊「天子有詔」,讓他趕快出來接旨。此時的懶殘正在一堆牛糞火上烤芋頭吃,因為太過專心,鼻涕都垂到了胸口。使者見狀,勸他趕快把鼻涕擦一擦。懶殘卻說:「沒見我正忙著嗎?哪有工夫為你們這些俗人擦鼻涕!」使者最終沒能請得動懶殘。

俗世的紛擾,懶殘和尚並不喜歡,悄然乃懷去意。不久後,平日裡一向沒有動物騷擾的衡岳寺,突然寺外虎豹成群,還經常傷人,寺僧拿它們沒有辦法。懶殘便對眾僧說:「給我一個小竹杖,我可以把它們趕走。」眾僧道:「大石頭都能推走,驅趕虎豹應該也不成問題吧。」便給了懶殘一根竹杖,還都躡手躡腳地跟在懶殘和尚的後面,等著看他如何驅除虎豹。

誰知剛一出寺門,懶殘就被一隻老虎叼走了。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懶殘和尚,而寺廟周圍也不再有虎豹的蹤跡。大概懶殘和尚通過這種方式離開了人們的視線,或是另尋他處修行,或是業已得道成佛。

在衡山隱居時,懶殘曾自己編了一首歌,歌中唱到:「世間多事人,相趁渾不及。我不樂生天,亦不愛福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鈍,本體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雲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水月無形,我常只寧。萬法皆爾,本自無生。」

看透人生無常的懶殘和尚,唯留神蹟在人間。

參考資料:

《宋高僧傳》
《龍文鞭影》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祕訣是一個字!葫蘆裡面怎麼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未解之謎》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五郎又繼續說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討伐盜賊,護衛寺院與信眾外,不再過問戰陣之事,其實六弟先前早已多次來信,還派孟良與焦贊要請我下山,我都婉拒了,況且我這山上只有區區數百武僧,要如何對抗遼國五萬大軍呢?
  • 楊五郎延德是楊家將士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軍布陣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最為突出,所以出戰時父親楊業都讓他擔任副帥職位。傳說他於金沙灘戰後於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但仍組織武僧團護衛百姓抗擊遼軍,朝廷因此封他為大德禪師,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領兵抗遼的過程卻流傳著這樣一段曲折連綿的故事.......
  •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六郎有關的地名多達數十個,楊延昭在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英雄故事。
  • 「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孫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