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全球中共肺炎(武漢肺炎)肆虐,金融服務的數位化轉型成為關鍵,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31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在全球金融活動當中,電子支付儼然是這波金融服務轉型的核心,預估從2020年至2025年,全球無現金交易總額,成長將上看八成以上,增加來到1.9兆美元左右。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31日發布《金融業支付未來趨勢報告》,調查顯示,消費者為降低接觸感染風險,推動普及「零接觸支付」,避免用紙鈔、零錢消費。報告預估,從2020年至2025年,全球無現金交易總額將成長超過80%,估計從1兆美元上升至1.9兆美元,至2030年有望來到3兆美元,將會有近3倍的成長。
亞太地區無現金交易額更是以最快的速度成長,從2020年至2025年、2025年至2030年,預估將分別成長109%及76%;其次是非洲分別增加78%及64%;歐洲則分別上揚64%及39%;拉丁美洲分別走升52%及48%;美國和加拿大提高速度較慢,分別來到43%及35%。
資誠會計師羅蕉森指出,全球疫情大流行將強化數位支付的發展,使消費者越加朝向無現金的付款方式,數位支付的加速轉型,也為整個支付生態系統創造新的機會。他說,隨著新興商業模式的出現,金融服務業必須重塑整體支付的基礎設施。
羅蕉森認為,驅動金融服務的未來發展有六大趨勢,首先,在發展中國家將持續推動普惠金融;其次,數位貨幣在未來20年恐帶來破壞性影響;第三,電子錢包會成為創新的主要來源之一;第四,支付平台的競爭擴大;第五,跨境支付在未來5年將加速發展;最後,將關注數位支付所帶來的金融犯罪問題。
羅蕉森強調,未來朝向無現金社會的態勢,代表消費者不僅要告別傳統商品與服務的付款方式,例如支票和發票等,更需重塑整個支付的基礎設施,其中,重塑還有兩項趨勢,一項趨勢為支付系統前後端的突破,包括即時支付、帳單支付、付款請求、塑膠貨幣及數位錢包等;另一項趨勢為支付結構和生態系統產業所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包括先買後付、加密貨幣,還有目前正在發展中的央行數位貨幣等。
責任編輯:曉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