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為上天皆記錄在案 善報不期而至

文/周曉輝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來不虛,只是在不期而至的果報面前,很多人沒有悟到罷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0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生活中,有些人常慨嘆「好心沒好報」,那是因為還不那麼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相信人的所為都被上天記錄在案,無論是善行還是惡行。事實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來不虛,只是在不期而至的果報面前,很多人沒有悟到罷了。今天再舉清朝幾個善行得善報的例子。

因樂善好施躲過海難

光緒元年,有個近五十歲名叫張少渠的人被縣丞徵召,去負責海運工作。當時,從事海運之人都要先到滬瀆(今黃埔江下游)乘坐火輪船(今稱汽船)前往目的地。當時有一艘船名叫福星號,江蘇從事海運的大半官員都預訂此船,張少渠也訂了位子。不過剛好有另外一艘輪船比福星號提早兩日出發,張少渠就決定搭乘這艘船先行,他的同袍好友都勸他還是等兩天再說,張少渠最終沒有聽從。

等張少渠平安到達目的地,才聽說福星號已然在海中沉沒,船上所有人都死了。而張少渠之所以能逃脫厄運,是因為他平時樂善好施。

進士行善 兒子得福報

浙江仁和縣一個叫鍾古春的人,是受皇帝特招的明經科進士,平生頗多善行。咸豐辛酉政變時,太平天國軍攻陷杭州,鍾古春死,他的次子鍾登甫只有十二歲,在亂軍之中落了單,不知該何去何從。

當晚,精疲力盡的他睡在郵亭中。熟睡中,有人用力推他的背並說:「速行!速行!」鍾登甫驚醒後,慌不擇路就逃。行走間見前邊有燈光,遂朝著燈光處前行。一路走來,直到天明,才發現到了北新關。彷徨之際,遇到了一位姓吳之人,吳生得知鍾登甫是進士之子,遂將其收留在家。

待社會安定後,鍾登甫於光緒元年中舉人副榜,次年登舉薦之榜。杭州人都說善人有後也。

江南貢院,科舉,考場
示意圖,圖為南京江南貢院。(shutterstock)

無心之善 上天記錄在案

同治乙丑年(1865),浙江補行鄉試。這年夏天,浙江嵊縣有一個人夢中到了一座廟,廟中央有神面南背北坐著,旁邊有胥吏各執一牌,之後呈到神的面前,神執筆在牌子上圈點後,胥吏執牌而出。

夢者問「這是什麼牌子」,胥吏說牌子上的姓名就是今年中鄉試之人。夢者看到一個牌子上寫著「裘治成」三個字,名字旁邊還有數行小字,但看不太清楚,便問小字寫的是什麼。答曰:「是他行的陰德也。」

夢者醒來後,遍尋鄉邑,果然諸生中有一個叫裘治成的,便找到他將自己所夢告訴了他。裘治成笑著說:「我已經考了十幾年都沒有考中,如今已是精力不濟、學問荒蕪,不會再參加考試了,大概沒辦法實現你所夢的了。」

堅信自己夢中所見為實的夢者遍告裘治成的親屬,大家因此都鼓動他再參加一次。在大家的鼓動下,裘治成參加了鄉試,果然高中。

有人問裘治成積了什麼陰德,他說自己也並不知曉。在人們的再三詢問下,他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前年有個族人有一婢女,族人想要打死她,他竭盡全力救下婢女,並為她找了一戶人家嫁過去。他覺得大概是這件事吧。

雖然是無心之善,裘治成並不自知,但上天早已將其記錄在案啊。

救人危困得善報中舉 

浙江會稽有個叫王濟泰的人,一向樂善好施。一天,鄉裡有個人拿著一塊硯台想換一千文錢。王濟泰看那塊硯台不過是普通石頭製的,不值那麼多錢,就婉拒了。那個人聽罷面露悽然之色,王濟泰忙問何故。那人說自己的妻子將要生產,看樣子很危險,所以想換些錢請白洋接生婆。白洋接生婆是當地最有名、最有經驗的接生婆,因此費用比較高。

硯台 毛筆 古代書房 文房四寶
一天,鄉裡有個人拿著一塊硯台想換一千文錢。示意圖。(HelloRF Zcool/shutterstock)

熱心腸的王濟泰馬上毫不猶豫地留下了硯台,給了那個人一千文錢。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清楚產婦是否一切順利,就託人詢問,得知產婦在生產時還是死去了,家中情況很不好。家中婆婆也疾病纏身,每日哭泣想要自盡。

王濟泰聽到後,心中不忍,馬上找出家中數件衣服、十塊銀幣,親自送到其家,希望可以解其困境。

咸豐乙卯年(1855)元旦早上,王濟泰夢見一個婦人向他叩首並說:「妾身就是之前那個因難產而死的婦人。」她還展示了手中的一張黃色的字條,上邊用朱筆寫著「臣十七」。王濟泰醒來後並不解其意。

這年秋天,王濟泰參加科舉考試。明清時科舉考試排號舍用《千字文》編列。等他進入考場中,發現自己的座位號正是臣字十七,應了其夢中所見。

等到拿到題目,王濟泰是文思泉湧。待發榜後,果然中了舉人。

建育嬰堂後啞兒開口

清朝唐西鎮勞氏家很富有,生了一個兒子,長到七八歲,還不會說話、不能走路。後來,他們家建了一座育嬰堂,建成那日,孩子就能開口說話了,過了兩年又可以行走,之後入學讀書遊玩,與別的孩子無異。報應不爽的確如此。

看到這些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難道還不相信好人有好報嗎?@*#

參考資料:《右台仙館筆記》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