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奇遇張果老?趙抱一施藥濟人 宋真宗敬道人

文/杜若
清 黃增《人物(一)‧人物故事四》。(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北宋時期,有一少年放牧時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賜予他食物和藥丸,從此少年不思人間煙火。瘟疫流行,老者所賜藥丸,猶如豌豆大小,卻能用之不竭,救人無數……

宋朝趙抱一,他的祖上世代務農,和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並無交集。卻因少年時期一樁奇遇,從此境遇劇變。

抱一十二歲那年,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去放牛。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和藹地問他:「孩子,你餓不餓?」年少的抱一或許害羞,並沒有回答,只是點點頭。於是老人就從布囊中,取出食物給他吃。

食物的形狀猶如蘿蔔,但是味道實在甘美。接著,老人又遞給他一條拄杖,一枚瓢子,裡面放著藥丸,就像豌豆一樣。據老者所說,這些丹藥可以治療各種疑難疾病。只要病患吃下它,即便是積年沉疴,也能很快會痊癒。抱一自從吃了「蘿蔔」後,從此不再思食人間煙火。

抱一遇仙一事,在正史《宋史》也留下一席之地。《宋史》載,抱一看見有人持一根木杖,木杖的一頭冒著一團氣,猶如雲煙,還釋放出沁人心脾的香氣。隨著木杖的引領,抱一隨之來到山崖上,看見有幾個人聚在一起宴飲,但聽絲竹管弦之音,與人間無異。

時值,有一巡檢司官吏從山崖下經過,聽到崖上傳來陣陣音樂聲,以為是群盜聚在一起酣飲。於是召集村民,登上梯子上到山崖,卻驚奇地發現只有抱一一個人,只好帶他下來。

從此以後,抱一再也不吃煙火所煮之食。平常就吃些清淡的甘菊、柏葉、果實,渴了就喝井泉之水,不時地也會飲酒。隨著時光流逝,他漸漸長大,但容顏始終如同嬰兒一般。

他出身於農家,沒有讀過詩書經典,也沒有練習過文書辭章,但因遇仙授術的緣故,由此智慧大開。他隨口吟詠,出口成章,頗有道家義趣。

有一回,趙抱一來到京城西巴樓院,在院子的後門草亭子上,恍然酣睡了好幾日。有一個僧人見到他,詢問他的來意。於是帶他去見寺中的主管僧。經過涅槃堂時,他聽到一陣呻吟聲。經詢問,方知原來時逢瘟疫流行,有幾個童行(指出家入寺觀,還未取得度牒的少年)染上了瘟疫。

趙抱一就從瓢中倒出豌豆藥丸,令僧人汲來清水,讓童行們咽下。即時汗如雨下,猶如重新沐浴了一般,過了一個晚上他們就痊癒了。

眾僧深感訝異,此事很快在京師傳得沸沸揚揚。染疫的人們慕名前來請藥,每天絡繹不絕。抱一施贈藥丸,而瓢中的藥丸用之不竭,並沒有減少的跡象。人們感念他的救治之恩,饋贈他財物,他也分文不取,悉數交給寺中主僧及巡警官按察。

雖然官府知道他並非以術惑人,然而聞訊而來的人們越來越多,實在難以禁止。於是官府申報朝廷。當時宋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御駕巡幸,還沒有返回京師。丞相向敏中(949年-1020年)留守京師,於是遣人驗證事情真偽。得知抱一施藥,救人無數,此事真實不虛。於是,飛書奏章急稟天子。

不久之後,宋真宗降旨,下令開闢一處簡潔寂靜的宮觀,安排趙抱一居住。天子下旨,官員不敢怠慢,安排趙抱一居住在宮齋館。官員們對他畢恭畢敬,有守門和巡夜的官吏護衛。

官府有責令道士胡太易等人供奉飲食,伺候抱一。儘管官府待遇優渥,照顧有加,不過抱一整日所食,不過三兩枚棗栗而已。

過了一個多月,聖駕返還京師。宋真宗召見抱一,並撫著他的後背說:「愛卿,你與朕同姓。」即下旨,正式准許他出家為道士,賜名抱一。

不久之後,抱一懇求回鄉。宋真宗賜予他鍍金銀龍頭拄杖,銅朱記鸚鵡杯,以及香藥等物,並差遣宦官張茂先、道士胡大易送他至石門山,特別為他修建了一座真寂觀,供抱一專一清淨修行。此後每年,天子恩賜紫衣(天子賜予勛貴或高僧高道之服)。

至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忽然一天,趙抱一召集門下眾弟子,說了一句話,頓覺身體疲睏,說罷就寢而化。過了一百天,他的身體仍舊溫和不冷。過了三年,門人才將其安葬。

趙抱一幼年放牧時,遇到的那位老者,有識者認為是高道張果老。@*#

事據《宋史》卷461、《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48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祕訣是一個字!葫蘆裡面怎麼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未解之謎》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五郎又繼續說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討伐盜賊,護衛寺院與信眾外,不再過問戰陣之事,其實六弟先前早已多次來信,還派孟良與焦贊要請我下山,我都婉拒了,況且我這山上只有區區數百武僧,要如何對抗遼國五萬大軍呢?
  • 楊五郎延德是楊家將士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軍布陣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最為突出,所以出戰時父親楊業都讓他擔任副帥職位。傳說他於金沙灘戰後於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但仍組織武僧團護衛百姓抗擊遼軍,朝廷因此封他為大德禪師,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領兵抗遼的過程卻流傳著這樣一段曲折連綿的故事.......
  •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六郎有關的地名多達數十個,楊延昭在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英雄故事。
  • 「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孫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