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大觀】義士廖有方:輕財重義美名揚

作者:小穹
font print 人氣: 5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朝有位讀書人叫廖有方。元和乙未年間,他參加科舉考試沒被錄取,打算去蜀地遊玩,抵達寶雞西界時,在一間旅店住下。

廖有方正在房內休息,忽然聽見有人痛苦呻吟,他仔細聽了一會兒,不覺心中憂愁。爾後,他在一間昏暗的房間裡找到一個患病的貧寒青年。他同情地詢問青年的病況和經歷,青年吃力地回答道:「我刻苦求學,卻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上……」一邊說,一邊掙扎著起來向廖有方磕頭,過了好一會兒才又說起話來:「我已病入膏肓,兄台若是方便,可否將我埋葬?我這副病體殘軀如今也只有拜託您了。」廖有方心中不忍,示意青年不要多言,準備去找人給青年治療,可是沒過多久,青年就過世了。

廖有方心想:絕不可辜負青年臨終前的託付。於是將自己為旅途所備的鞍馬賤賣給村子裡的有錢人,置辦了一副棺材,將青年安葬,只是很遺憾未能知曉青年的籍貫姓氏。又想到青年與自己同為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卻是命運迥異,不但屢試不中,最後還獨自淒涼的客死異鄉,廖有方感到十分悲傷,為青年題寫了一首碑文:「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

後來廖有方從西蜀回來,途經東川,到了靈龕驛。驛站的官員聽說他的名字後,便將他請至家中。廖有方看到官員的妻子穿著白色喪服,一見到他就行禮,一邊忍不住哭泣,看上去非常傷心。之後更是盛情周到地招待廖有方,就像是對待至親好友一般。驛站官員請廖有方在家中住了半個月,極盡賓主之誼,就連廖有方的僕從都吃得很好。

後來廖有方從西蜀回來,途經東川,到了靈龕驛。示意圖,圖為清 高其佩《山水》,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廖有方不明就裡,心中十分不安。臨走時,官員的妻子又哭了起來,還贈送給廖有方價值千百貫的財物。官員對廖有方說:「你今年春天安葬了一個叫胡綰的秀才,正是我妻子最小的兄弟。」廖有方這才知道那位亡故的青年叫胡綰,便向官員夫婦復述了當時的情形與自己的懷念之情,然而說什麼也不肯收取財物。官員夫婦則不論廖有方如何推辭,仍執意請他收下謝禮。

廖有方說:「我身為一個男子,也知道一些古往今來做人的道理。我不過是偶然安葬了一位同道中人,絕不可以接受這樣貴重的贈禮。」說著便催馬前行,驛站官員則策馬相送,就這樣又經過了一個驛站,二人仍未分別。只是廖有方始終不肯接受饋贈的財物,官員也決意不肯收回,最後二人不得不互相行禮告辭,各奔東西,而那堆貴重的財物因為誰也不肯拿,竟然就那樣被棄置在野外了。

這件事傳開後,鄉里掌管教化的鄉老將此事上報給州,州官再上奏給朝廷,文武百官知道了,都想認識廖有方,互相介紹引薦。第二年,李逢吉主持科舉考試,廖有方被錄取。他不想張揚自己的事,改名廖遊卿,然而他的美名早已遠播全國,被公認為大唐義士。那位驛站官員戴克勤,也被宰相發文書推薦提拔為當地的節度使,官升到了極高的位置。二人的義舉一時傳為美談,直至後世,仍不時被人說起。

廖有方為素昧平生之人慷慨解囊,施恩不圖回報,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遵循了最簡單的做人的道理。戴克勤受人之恩便銘記於心,時時不忘報答,贈人財物也如君子之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至於棄財於山野的奇舉,正是二人輕財重義、胸懷坦蕩的寫照啊。@#

參考資料:《雲溪友議》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祕訣是一個字!葫蘆裡面怎麼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未解之謎》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五郎又繼續說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討伐盜賊,護衛寺院與信眾外,不再過問戰陣之事,其實六弟先前早已多次來信,還派孟良與焦贊要請我下山,我都婉拒了,況且我這山上只有區區數百武僧,要如何對抗遼國五萬大軍呢?
  • 楊五郎延德是楊家將士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軍布陣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最為突出,所以出戰時父親楊業都讓他擔任副帥職位。傳說他於金沙灘戰後於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但仍組織武僧團護衛百姓抗擊遼軍,朝廷因此封他為大德禪師,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領兵抗遼的過程卻流傳著這樣一段曲折連綿的故事.......
  •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六郎有關的地名多達數十個,楊延昭在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英雄故事。
  • 「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孫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