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力雄厚的大商賈 如何影響春秋戰國的局勢?

文/洪熙
在中國古代經商,有二種方式,分別是行商和坐賈。出門在外,奔波四方做生意的人,就稱為「行商」。據守在固定的地點開店鋪的人,就稱為「坐賈」。(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春秋末年,范蠡助勾踐稱霸後,功成身退,三次積下巨財,慷慨賑濟貧民;子貢富而有德,與諸侯分庭抗禮,出使一趟改變五國格局;呂不韋屯積居奇,扭轉了子楚的處境,助其成為秦國繼承人。無論賑濟貧民,還是左右國事,商人的財富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經商,有二種方式,分別是行商和坐賈。《白虎通義·商賈》篇介紹說:「商之為言,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賈。」這處記載更明確,凡是出門在外,奔波四方做生意的人,就稱為「行商」。據守在固定的地點開店鋪的人,就稱為「坐賈」。

《遊宦紀聞》中說:「行商之身,南州北縣。」從事行商的生意人,猶如雲遊天下的僧人,常年在外勞苦奔波,忍受飢寒困苦,人情冷暖。他們或者是帶著貨物來到某地,賣給需要物品的百姓,又或者採購當地的物產,拿到其它地方去賣。將天下的物產流通起來,豐富各個地方人們的物質生活,通過辛苦的販運銷售,同時賺取相應的財利。他們辛苦積累的財富,除了維持自身的生活外,也會有不同的用途。

范蠡功成身退 經營財富 賑濟貧民

春秋時期,楚國人范蠡和文種二人分析天下大勢,料定吳、越兩國爭雄。他們最先去了吳國,但沒有受到重用,於是轉而來到了越國,得到了越王勾踐的重用。范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逐漸提高了越國的人口、經濟、軍事力量,幫助越王滅吳復國,成就了霸業。後來范蠡官拜上將軍,名揚天下。

而范蠡獨具慧眼,從越王勾踐的面相看出了他的稟性,他寫了一封書信勸告文種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范蠡看出勾踐不可能與臣子共享富貴,共享安樂,於是急流勇退,帶著珠寶金玉及早離開了。文種不信,結果被勾踐賜劍逼死。

范蠡離開了越國,來到了齊國。他更名換姓,憑著滿腹智慧從事經營,並帶著兒子戮力墾荒,耕於海邊,置下了數十萬家產。齊王聽聞說他是一位賢者,就聘請他做相國,主持齊國政務。

可是坐擁榮華富貴的范蠡卻有不同的想法,「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他認為自己做官能做到卿相,治家能積累千金財富,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平民來說,功名富貴已經到了極點。按照傳統的理念盈極則虧,言外之意,人生達到極點就要開始衰落了。所以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

於是三年後,范蠡辭去了齊國相位,散盡家財,離開齊國,移居到了定陶(山東定陶),自號陶朱公。在定陶縣,父子齊心合力,勤於農業和畜牧,根據不同的季節,轉輸貨物從中取利。沒過幾年,范蠡又再次積攢了數以萬計的巨大財富,他仍經常周濟貧苦百姓。因他富而有德,當地民眾尊稱陶朱公為財神。

子貢富而有德 與諸侯分庭抗禮

子貢,孔子的高徒,其人才思敏捷,辯論口才一流,而且也善於做生意。子貢經營有道,賺到了千金產業,被後人譽為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儒商。因其財富、智慧、德行兼備,隨著他的所到之處,將老師孔子的名望傳揚天下。

子貢在魯國任職時,齊國田常想要叛亂,因為忌憚齊國幾位重臣,就想調動這幾位重臣的軍隊攻打魯國,為自己謀得時機。因魯國是孔子的故鄉,孔子聽說此事,就派弟子子貢去遊說列國。子貢跟列國國君交往,常常是坐著駟馬高車,出行非常氣派。所到之處,甚至能和諸侯分庭抗禮。因子貢有德有財,各國國君都對他很尊敬。所以對子貢的到來,無論哪一國諸侯也不敢怠慢。

子貢憑著卓越的辯才,雄厚的財力,改變了五國十年之內的局勢。這次遊說,子貢成功地擾亂了齊國田常的計劃,保全了魯國,讓吳國覆滅了,還使得晉國更加強大,同時也促使越國稱霸。子貢的這次出使,在中國史上很有名,成為千載傳奇。

呂不韋屯積居奇 左右國事

戰國後期,陽翟(河南禹州)出現了一位大商人,名叫呂不韋,在中國史上,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他往來四方販運貨物,賤買貴賣,積下了千金財富。

當時,太子安國君有個庶出的兒子,名叫異人(也稱為子異,後更名為子楚),到趙國做人質。身為質子,異人的日常開銷匱乏,生活困窘落魄。呂不韋到趙國邯鄲做生意,見到了異人,認為他就像奇貨,可以屯積居奇,他認為或許有朝一日異人能繼承王位,這對他是個有利可圖的機會。於是,他送給異人五百金,用於結交賓客;又用了五百金購買了奇珍異寶,前往秦國替異人遊說。

呂不韋帶著寶物前往秦國遊說,成功地扭轉了異人的處境,助其成為秦國繼承人,即後來的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即位後,拜呂不韋為相邦(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甚至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莊襄王去世後,十三歲的嬴政即位,即秦始皇,他也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奇貨可居」的膽識手段,讓他在秦持續為相共十三年。

(據《史記》卷6/卷41/卷85/卷129)@*#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清代女學興盛,才媛輩出,官眷閨秀的交遊聚會,往往充滿了儒雅和詩意。出身湖陽世家的惲珠,才思敏捷,少女時期的詩作《錦雞詩》,獨具嫻靜高華的氣質,而且流露出化凡禽為神鳥的超凡脫俗的志向。
  • 世人皆知梅花是早春花木,她為梅花作詩,偏要說:「一枝留待晚春開。」淪落風塵的她,卻因為這句詩,在及笄不久的美好年華遇見人生伴侶。從此,二人詩畫相酬,山水作伴,成就一段才女配名士的佳話。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清代詩壇有一位才女,長於書香之家,嫁入詩禮之族。她身邊的親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這個文學家族中,一顆光華熠熠的明珠。
  • 山東才女王照圓,不僅是郝懿行治學生涯上的賢內助,自己也留下了補註古文的專業著作。
  • 飄然塵外,一潔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飛還歇、徘徊空階,她也是一隻漂泊半生的秋日殘蝶。
  • 清代這位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小女孩──沈善寶,不僅能詩擅畫,甚至能用書畫換取錢財,承擔養家的重任。她不僅是神童,更是才華與擔當兼備的傳奇女生。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蘭,本名蕊珠,字韻芬,又號道華。她生於常熟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詩人吳偉業的外孫,有詩集四卷;兩位姑姑皆是閨秀詩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兩卷《綠窗小詠》,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才女。席佩蘭八九歲時,便熟讀《詩經》,以姑姑們為榜樣,鑽研詩藝,積澱了文思敏捷、辭令嫻雅的才華。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