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娱乐城官网-娱乐城开户-娱乐城注册

兒子學業未修完就高中狀元 父親三布囊透因果

文/周曉輝
人世間的生死富貴,絕沒有偶然的,或是由前世所積德行決定,或是來自祖輩父輩的廣積陰德。示意圖。(Yinweichen/維基百科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676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世間的生死富貴,絕沒有偶然的,或是由前世所積德行決定,或是來自祖輩父輩的廣積陰德。

唐朝代宗大曆年間有一位叫楊旬的人,任夔州(今四川境內)掌管刑獄的推司官。他篤信佛法,每日誦讀佛經,平日為人正直清廉,樂善好施,其所積累的陰德感動了上蒼。

楊旬有個兒子,二十三歲時打算參加科舉。了解兒子水平的楊旬勸阻道:「你的學業還未修完,還是不要參加了!」

當天晚上,楊旬夢見一位神對他說:「你持誦佛經至誠,且陰德感動上蒼,因此我特來告訴你,你的兒子將來必定顯貴。如果參加科舉,須改名為楊樁應試,我會在考場中暗助。」

得到神啟的楊旬,遂讓兒子改名為楊樁參加鄉試,放榜後,果然中了第六名。第二年,楊樁去參加省試,臨行前,他夢見神告訴他《行王道而王》這個題目,並讓他預先留心,但絕不能對外泄露出去。

楊樁便在書坊中找到相關文章備考。考試時,果然出的就是這道題,有準備的楊樁自然是應對自如。放榜後,他中了第九十六名。其後,他又參加了殿試。考完後,試官將選中的卷子上呈給皇上,待擇日拆號宣名。

在等待期間,楊樁又夢見神對他說:「你的策論寫得很好,但因不合主考官的心意,你被列在第五甲榜上。我如今已將你的試卷放在呈給皇上的卷子中的頭名,後日唱名時,你將奪天下大魁。這是你們父子平日念誦佛經、積德行善的果報。」不久後,楊樁的夢再次應驗,他高中狀元。

其後,楊樁又參加了殿試。考完後,試官將選中的卷子上呈給皇上,待擇日拆號宣名。示意圖,圖為宋朝的科舉考試情景。(公有領域)

夔州太守史岩聽說下屬楊旬之子楊樁中了狀元,非常高興,便邀楊旬前往一敘。楊旬入見後,史太守首先向他祝賀說:「令郎高中狀元,可喜可賀!他很快可以平步青雲,你也可以辭官回家安享清福了。」

楊旬卻連說「不可」。他告訴太守,兒子之所以能中狀元,都是仰仗上天庇護,是自己平日奉公行善所致。他說:「下官為官四十年,家中並無餘產,只是盡力積陰德而已。這些年來我留存了三個布囊,請您派人拿來看看。」

史太守派人將囊袋取來,分別打開,發現第一個袋中裝有三十九枚大錢,第二個裝有四千多枚中錢,第三個裝有一萬多枚小錢。史太守不解這有何含義,楊旬就一一予以解釋。

他說:「下官每次審問囚犯,遇到死囚時,如果其犯下的罪行確實情有可原,就改判充軍邊地之流刑,之後就投一枚大錢。如果遇到判充軍的罪人,就根據其罪行看是否可改判徒刑,若可以,則投一枚中錢。如果遇到犯杖責等輕微罪行之人,或予輕判,或予釋放,就投一枚小錢。」

楊旬進一步說自己非常相信道家勸善的書《太上感應篇》,並身體力行地實踐其中列舉的十種善行,這些善行包括:

一、遇到棄嬰會先帶回家中,然後或找合適的人收養,或還與其父母。

二、每年冬十一月從初三開始,收六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乞丐和貧窮之人到本家族的養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到二月初三滿一季,他們度過了寒冷的冬天后就可以自謀生計。

三、廣施湯藥,救人疾苦。

四、施捨棺木,周濟那些無力辦理喪事之人。

五、侍女年齡大了或不適合做了,就為其準備衣物錢財,讓其出嫁。

六、戒殺,愛護眾生。

七、遇到荒歉之年,賑濟災民。

八、修復崩塌的寺觀,修繕表面破敗的佛像。或建造橋梁開通道路等。

九、遇到外地來的士大夫以及流落異鄉之人,斟酌遠近,給予他們幫助。

十、身為推司官,慎用死刑。

篤信神佛並得到神示的楊旬,將兒子高中狀元都歸結於善行,因此不敢辭官,自求安逸。的確是這個理兒啊!

參考資料:《金剛經感應錄》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