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凤凰娱乐平台-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不負婚約娶盲女 得善報一年獲八子

文/周曉輝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的迎親隊伍。(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04
【字號】    
   標籤: tags: , ,

古人守信講義。關於信義,古人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等等。古籍中有關堅守信義的故事數不勝數,包括本文中的主人公。

清朝蜀中(今四川中部)有一豪門大族的公子,在十六歲時聘某氏為妻。未及娶親,未婚妻就因病突然雙目失明。女方家便給男方家寫了一封信:「小女福薄,現身有殘疾,無法侍奉貴公子,請撕毀婚約,任君別娶。」當時,如果男方家毀掉婚約,對女子的名聲很不好,這個女孩子就未必能嫁得出去了。

公子的父母就詢問兒子的意見,公子說:「小姐並非生下來就是盲人,是在受聘後才致盲,這是天意。況且已經被聘為兒子的新婦,兒子不忍心棄之不顧。」父母深以為然。

隨後,男方家將公子之意告訴了女方父母,女方父母為之感動,遂為其另外選了三名絕色女子作為妾室陪嫁過去,三人的嫁妝也都非常豐厚。

在一個吉日,男方同時迎娶四人,眾人都很羨慕,而陪嫁的三人感念主家的恩德,每日侍奉新夫人都十分恭敬謹慎。公子亦待夫人溫柔體貼。

過了一年多,夫人和三個妾室先後懷孕。等到生產,不僅都是男孩,而且都是雙胞胎,於是,一年中公子得了八個兒子。古往今來,這無疑是件稀罕事。世人在慨歎之餘,都說是公子不忍拋棄盲妻,積累了很多德行,所以才獲得如此善報。

據說公子的先祖也多有善行,誠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清 徐揚《姑蘇繁華圖》中的嫁娶場景(公有領域)

類似的故事在宋代也有。與宋代大文豪蘇軾處於同期的劉庭式,是章丘名賢,以高風亮節卓異之行而聞名。在蘇軾任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知州時,劉庭式以殿中丞任密州通判。

蘇軾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提到劉庭式,說他是位懂得禮儀之人。在未考中進士之前,曾「議娶鄉人之女」。不過,雖然有了婚約,但尚未送聘禮訂親。按照古制,沒有納聘,還算不上訂婚。

後來,劉庭式考中了進士,而那個女子因病而雙目失明了。由於女子家本就是貧窮農戶,這下雪上加霜,更加不敢向劉庭式提及婚約之事。有人勸劉庭式娶盲女的妹妹為妻,劉庭式聽後笑答:「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可負吾初心哉?」最終,他娶了盲女為妻。

婚後,劉庭式把盲女接到了任所,兩人十分恩愛。過了幾年,盲女在密州去世,劉庭式十分悲傷,哀痛之情經年不減,一直不肯再娶。

一天,蘇軾問他:「哀生於愛,愛生於色。今君愛何從生、哀何從出乎?」大意是愛源於美貌,有愛才會在對方死後哀傷。在很多人眼中,你娶了盲女,與她相攜一生,是一種義。那麼你對她的愛是因何而生?你的哀傷又是從何而來?

劉庭式回答道:「吾知喪吾妻而已。吾若緣色而生愛,緣愛而生哀,色衰愛弛,吾哀亦忘,則凡揚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為妻也耶?」

大意是我只知道死去的是我的妻子,不管她是否能看見。如果一個人能因色而生愛,因愛而生哀,容顏老去就不愛了,哀傷亦淡忘,那麼那些在街頭穿得漂亮,賣弄風流、讓人心動的女子難道都可以娶回家為妻嗎?

蘇軾聽了劉庭式這番話後,深為讚歎,說道:「子功名富貴人也。」

蘇軾其後還對其他人說,劉庭式的品行和西晉時的羊祜差不多,他就算不能大富大貴,也會得道而成正果。當時人們還覺得有些言過其實,但事實證明蘇軾的預言是正確的。

在蘇軾說這番話的八年後,有人從廬山來,告訴蘇軾,說劉庭式在廬山監太平觀,絕粒不食,面目奕奕有紫光,他上山下山,往返六十里而步履如飛。後劉庭式以高壽終,亦或是成仙得道吧。這難道不也是福報嗎?@*#

參考資料:

《洞靈小志》
《宋史》
《東坡全集》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