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1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台灣在華文市場中成為首位將高收債基金更名的國家!為讓投資人快速了解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投資內容,金管會4日宣布,明年5月底以前,現行境內外「高收益債基金」須改名為「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影響共118檔基金,因新、舊名須並行一年,最快2023年5月中要全數完成更名。
民眾多年來最愛買高收益債基金,持有規模近新台幣1兆元,但高收益債基金有60%以上均投資於「非投資等級債券」,且債務發行評等未達BBB-/Baa3級,甚至是沒有信評的債券,故違約風險較高。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表示,華文地區都是直接英譯中,稱作高收債基金。她證實,金管會此次更名,將創下華文市場的首例。
蔡麗玲指出,這類基金投資本質上大多為「非投資等級債券」,一直以來金管會都擔心投資人誤解,多年前就請投信投顧公會研議改名,但投信業界普遍認為「只要標示清楚即可」。
不過,近期外界仍有疑慮,為避免投資人誤解,因此決定修改其中文名稱為「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並給予業者6個月時間調整,最快於明年5月中完成更名;新名與舊名在更名後要並列1年,讓民眾清楚知道投資標的是哪一檔基金。
根據證期局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境內高收益債基金有58檔、境外基金則有60檔;資產規模方面,境內外基金分別為2,113億元、7,708億元,共計9,821億元。
至於高收債基金違約率方面,蔡麗玲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國內僅5檔有9家企業違約,合計金額僅0.52億元,占全體境內高收益債券基金僅0.02%,並未有重大異常;境外累計違約金額為31億元,也占全體境外基金比重為0.402%,同樣無重大異常。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