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巨額遺產讓與姑母 阮孝緒避世向道

文/周曉輝
阮孝緒十五歲時就對父親說,自己願意效仿赤松子隱遁於瀛海,效仿許由隱居在山谷中,希望可以以此免除塵俗的拖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4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南朝齊梁時有位很有名的高潔隱士,名叫阮孝緒,字士宗,陳留尉氏人。他的父親阮彥之,在劉宋時任太尉從事中郎。阮孝緒七歲時,過繼給去世的堂伯父阮胤之一房作後嗣。阮胤之的母親周氏十分富有,她去世後留下了百萬家財。按理,這一大筆財產都應該由阮孝緒繼承,但孝緒卻一無所納,將其都給了阮胤之早已出嫁的姐姐,即琅邪王晏的母親。聽說這件事的人無不驚歎。

阮孝緒從小就很孝順,而且性子沉靜,在與其他孩童們一起玩耍遊戲時,尤其樂於挖池築山。十三歲時,他就通曉《五經》;十五歲時就戴著成人儀式上戴的帽子去見父親,說自己願意效仿赤松子隱遁於瀛海,效仿許由隱居在山谷中,希望可以以此免除塵俗的拖累。

古代男子通常是在二十歲成人時舉行冠禮,在那之後,就可以獨立面對社會,而尚未成人的阮孝緒就有了自己的主意,決定隱居修行。他提到的赤松子和許由,前者是上古仙人,曾做過帝嚳的老師;後者是上古時期的一位高士,他不營世利、講道義、守規矩,曾拒絕堯的禪讓,隱居山林,死後葬在箕山之巔,被堯帝封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

阮孝緒想要效仿這兩人,說明他早已有了避世向道之心。在得到父親的允許後,阮孝緒就在家中獨居一室,除非向父母請安,否則從不跨出屋門。家中的其他人都難得見他一面,親友因此都稱他為「居士」。

阮孝緒的表兄王晏是齊朝通直常侍王弘之之孫、祕書監王普曜之子,和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都屬於世家大族琅琊王氏,自然地位顯貴。他常常到阮家來,避世後的阮孝緒大概也有了某種預知功能,預感到王晏會有大麻煩,因此常常避而不見。

果然,齊明帝時,王晏以謀反罪被處死。王晏被殺之後,親戚們都很擔憂,怕阮孝緒會受到牽連。但阮孝緒卻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他說:「親而不黨,何坐之及?」意思雖然他和王晏是親戚,但並未結成一黨,自然不會被連坐。其後,阮孝緒的確沒有被牽連。

在得到父親的允許後,阮孝緒就在家中獨居一室,除非向父母請安,否則從不跨出屋門。示意圖,圖為清 徐天序《坐禪》局部。(公有領域)

齊朝末年,戰亂再起,京師被圍。阮孝緒家中因為沒有足夠的柴禾燒飯,有僕人就偷了鄰居家的柴。孝緒知道後拒絕吃飯,還讓僕人將所住的房屋拆除,將拆下的木頭用來燒火,以致於他居住的屋子中只剩下一張坐榻。其操守若此。

梁武帝天監初年(502),御史中丞任昉來拜訪阮孝緒的兄長阮履之,同時也想順便拜訪下阮孝緒,卻又擔心遭到拒絕而不敢,只得望著他的居室道:「其室雖邇,其人甚遠。」意思是這個人住的地方雖然離我們很近,但其德行我們已望塵莫及。阮孝緒被當時的名流欽佩到了如此的程度。

後來有一次,阮孝緒去鐘山聽人講學,他的母親王氏突然生病,他的兄弟想去將他叫回來,但王氏卻說:「孝緒與我心意相通,他一定會自己趕回來的。」果然,阮孝緒因為在鐘山上感到心緒不寧,沒有聽完課就返回家中,大家聽聞後,都為之驚歎。

阮孝緒回家後,聽說母親服藥需要新鮮人參調製。老人們傳鐘山中有人參,他就親自翻山越嶺,跑遍山中幽暗險絕之地,但還是沒有找到。突然有一天,一頭鹿出現在其眼前緩慢前行,孝緒心有所感,就尾隨鹿來到了一個地方,找到了人參,而那頭鹿將他帶到地方後就突然消失了。有了人參,王氏的病也很快好了。時人都覺得這是其孝心感動了上天所致。

人參被稱為「草藥之王」,味甘、微苦、微溫。因根如人形有神,故名為人參。
阮孝緒回家後,聽說母親服藥需要新鮮人參調製。(Shutterstock)

天監十二年,阮孝緒與吳郡的范元琰經名流推薦,被官方徵召做官,兩人都沒有應召。陳郡的袁峻對阮孝緒說:「往者,天地閉,賢人隱;今世路已清,而子猶遁,可乎?」意思是說之前世道混亂的時候,賢人隱匿不願出仕;如今世道清明,為什麼還要隱世呢?

阮孝緒如此回答道:「昔周德雖興,夷、齊不厭薇蕨;漢道方盛,黃、綺無悶山林。為仁由己,何關人世!」大意是昔日的周朝政治清明,但伯夷、叔齊還是隱居山林,寧可在山上採摘野菜為生;漢朝興盛,但黃石公和綺里季卻還是以隱居山林為樂。做仁德之事全憑自己,和人世有什麼關係呢?

南平元襄王聽聞他的大名後,致書邀請他見面,阮孝緒以自己「生性畏懼廟堂」為由婉拒。鄱陽忠烈王妃,是孝緒的姐姐。忠烈王曾安排車駕到阮孝緒家去看望他,孝緒卻鑿開牆逃走了,終不肯與之相見。他的幾個外甥逢年過節時給他送禮物,他也一無所納。有人對此感到奇怪,阮孝緒說:「非我始願,故不受也。」

身為隱士的阮孝緒撰寫有《高隱傳》十卷,涉及上自炎、黃時代,下到梁天監末年的隱士,並將其分為三品。此外,他還曾廣泛蒐集宋、齊以來王公士紳所藏圖書的目錄及遺文隱記,把當時四萬餘捲圖書分為「經典」、「記傳」、「子兵」、「文集」、「術伎」、「佛法」、「仙道」七個部類,撰成《七錄》十二卷,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前代目錄學的成就。

避世修行後多年,阮孝緒供奉的一尊石像突遭損壞,他在內心想要將其修復。第二天,石像破損之處居然神奇般的修復了,眾人都深以為異。

大同二年(536),阮孝緒去世,終年五十八歲。他的弟子在悼文中追述了他的德行,其諡號為「文貞處士」。

參考資料:《梁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 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當年蘇轍為了感念巢谷,寫下《巢谷傳》,說他死於嶺南。事到如今,人們很難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過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