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靈丹妙藥 仙風道骨孫思邈的千金之道

孫思邈的靈丹妙藥:以德養性、以德養身
作者:大陸法輪功學員
藥王的孫思邈一生行醫秉著「大醫精誠」,活人無數,他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font print 人氣: 2063
【字號】    
   標籤: tags: , ,

唐代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醫學家和藥學家,人稱「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他一生行醫,活人無數,他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踰於此。」因此把自己的救急藥方集命名為《備急千金要方》。從他行醫的小故事,展現了孫思邈力行大醫救濟蒼生的「千金之道」,其活泉源頭來自何處呢?

後周宣帝時,王室多變,孫思邈隱居太白山,朝廷以國子博士徵召他,他稱病推辭。孫思邈通古今之道,能預知未來,他曾對親近的人說:「再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世,那時候,我才能幫他救濟世人。」

以「貞觀之治」輝耀天地的唐太宗即位時,下詔延請孫思邈。太宗見他仙風道骨,容貌非常年輕,感歎道:「有道之人真是令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原來世上果然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太宗要授他爵位,他堅決推辭不受,只願修身養道,濟助蒼生。

不祈禱怎得福  不求壽怎延年?

孫思邈一生修德為本,救濟蒼生,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意思是說: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亂世行醫 義診換人參

在隋朝末年,天下紛亂,但是孫思邈仍然四處行醫。有一天,孫思邈行醫到江西九江地界,不料發生意外,被一夥占山為王的強盜誤以為是「探子」。孫思邈當時年已七十,卻顯得年輕,被當成探子,綁架到山寨。

有人對山大王說,這是個探子,孫思邈對山大王說:「我不是探子,是醫生,已七十歲了,怎麼會是探子呢?」綠林好漢們覺得詫異,他看上去才三四十歲,「你難道是神仙?」

山大王一看果真是醫生,就要把他留下來,給山上的眾老少看病。山大王自己本來對這個醫者並不在意,「本大王如此壯實,怎有那許多毛病?」然而孫思邈說:「您是否常有胸腹發脹,便乾燥,尿頻細綿,失眠多睡,早起口苦,牙齦出血……」聽完之後,山大王大為吃驚,明白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醫家。

一位與山大王結拜為兄弟的人,患重症,但缺一味關鍵的藥材人參,山寨沒有,要下山採購。孫思邈向山大王說明之後,山大王:「搶,去搶來。」孫思邈忙道,此法「不妥」,治病救人豈可行不仁之事?而山寨並沒有足夠的銀兩去購買昂貴的人參,孫思邈說,倘允許下山,他可順利解決。

山大王擔心他一去不返,便讓一個人跟隨,限期為六日。孫思邈說,治病救人要緊,誓言返寨。

到了山下一個藥店,店裡有人參出售。孫思邈向店主表明自己行醫,可以在此坐堂看診三天,報酬是三兩人參。店主叫一個伙計,測試他的醫術,孫思邈診得此人胃寒腹滿,已有三年,店主一看了得,便提出條件,坐堂八天,否則換不來人參。孫思邈想著和山寨大王六天的約定,於是提出商量條件,可在六日內趕工趕點,一天幹兩天活兒,並許諾日後得空,可再上門,君子之言,駟馬難追。

坐堂之後,上門求診的患者一天比一天人多。三天過去,孫思邈接診人數,竟超過該藥店開張半年的總和。患者接踵而至,店關得很晚,孫思邈疲勞之至,但都堅持下來。劍及履及實踐他說的「蒼生大醫」精神之一:「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

六天之後,終於換得三兩人參。當他回山寨時,已經知道情況的山大王頗為感激,還要給予獎賞。山寨的人服藥之後,病情立即好轉。孫思邈接受了山大王好意,卻謝絕獎賞,只提了一個要求,下山尋訪原九江太守。山大王被孫思邈一言九鼎的醫德所打動,痛快地應允。

在隋朝末年,暴君楊廣當道,民不聊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孫思邈心如止水,救死扶傷,在任何環境下,都一顆純善之心待人,並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令見到他的人都被他的至善所打動,所謂「醫者仁心,人命至重」,在這亂世之中,正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體現。

古人在形容什麼是高尚的境界時,用了一句話「盡善盡美矣」,就是說,為了把一件事做到完美,而不惜任何代價,盡心、盡意、盡力,達到了忘我的程度,那真是令任何人都會讚歎的美德啊!

以德養性  以德養身

孫思邈曾經在中原焦作一帶行醫,長達二十餘年。一開始,他在小山村一戶人家住下,在門口置一張小案几,他坐在几後,正對面就是患者座位,盡可能與病患縮短距離。

孫思邈對於上門的患者,只收取微薄的藥費,剛夠成本。遇上家貧者,則分文不取,實際上他的行醫相當於義診。

孫思邈,不僅堅持對患者少收費或不收費,還反對醫者在病人面前笑語喧譁,自顧其樂。孫思邈很有惻隱之心,很能易地而處為身在苦難中的病患和其家屬著想,當病家滿堂不樂、病人苦楚的時候,醫者怎能安然歡娛,怎能傲然自得呢!這是神所恥,至人不為的。

孫思邈在鄉村行醫的名聲日顯,上門求診者越來越多。為了不讓患者跑得太遠,他採取了「巡迴診療」方式,即在一處住一段時間後,就移居他處,盡可能兼顧各地的病患。

唐代孫思邈一生「好生為德,廣愛為仁」,實踐大醫的精誠,廣濟蒼生。(Fotolia)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

他提出「大醫精誠」,意在闡明真醫者對病患要一視同仁,當作至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又說大醫治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他還寫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踰於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加上「千金」二字。他以德修身,以身作則,並將常見的疾病藥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讓人自己照方治療,不取分文。

孫思邈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好生為德,廣愛為仁」,演繹了中華五千年傳統文明中「敬畏天道,以德為本」的深刻內涵,成為後人了解華夏道德傳統的楷模與佳話。(*本文文字略有修改)@

(部份資料引用自《大醫精誠——孫思邈傳》一書)

──轉自明慧網:孫思邈的靈丹妙藥:以德養性、以德養身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在中國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製作出功能顯著或療效神奇的藥丸。這與他們掌握的祕術,尤其是修煉出的神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世間雲遊時,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頗有悟性的人,他們就會拿出這樣的藥丸,目的是讓人能有所了悟,從而促成修煉的機緣,踏上返本歸真之路。
  • 中國古代的針灸術源遠流長,尤其是針術,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據史料記載,中醫鼻祖神農氏曾「嘗草制砭」「嘗百藥而制九針」。在中醫大家的必讀書目《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九針」的樣式和用法。將細針緩慢地扎入身體就能治病,這種異乎尋常的診療方式也證明了人體中用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 資深中醫師趙豐宇非常欣賞坤德中醫養生軒遵循中醫傳統療法,將針、灸、藥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適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步調的治療中。(shutterstock)
    在過往幾千年中,隨著朝代更迭,人們漸漸背離了對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人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敗壞。瘟疫若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集中爆發,一般就是這個朝代到了覆滅之時。比如明朝,就是在各類瘟疫的密集爆發中,加速走向終結的。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