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曉陰陽術數 醫術奇特的元代名醫葛可久

文/顏丹
font print 人氣: 7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元朝末年,江浙一帶有位與丹溪學派的創始人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不相伯仲的名醫,他叫葛乾孫。

葛乾孫(1305~1353年),字可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天賦異稟、氣質不凡,且身材魁碩、體力超群。未滿二十歲時,他就喜歡鑽研擊劍之術以及排兵布陣之法,甚至對「百家眾技,靡不精究」,且「通陰陽、律曆、星命之術」。

成年後,他改變了往日的喜好與志向,開始用功讀書,後在科舉考試中出語不凡。那時,主試官只按照固定的取士標準來選拔人才,不肯錄用言辭不羈的人。葛乾孫的文章獨樹一幟、新穎大膽,主試官反覆誦讀、不忍放手,最後還是把他列入第二批的待選名單中了。葛乾孫說:「參加科舉很不值得,難道還要我背離經旨、用諂媚之詞來逢迎主試官嗎?」從那以後,他就不再參加科舉了。當時的史官黃溍很欣賞他的文采,於是勸他出仕,他也沒有答應。但他時常教授讀書人學問,這些人經他指導後,都大有進益、獲益匪淺。

葛氏一家四代行醫,跨越宋、元、明三個朝代,以葛乾孫最為著名。葛乾孫的曾祖父葛思恭以醫術名於宋代;祖父葛從豫博覽群書,尤精於醫;父親葛應雷研究家藏方書,醫術也不同凡響。

葛應雷在世時,劉完素、張元素的醫學流派尚未在南方興起。那時河南有位李姓名醫在蘇州做官,他與葛應雷探討醫術時,極為驚歎,於是把劉、張二人的醫書送給了葛應雷。此後,這二人的醫術便開始在江南一帶盛行。

葛家有祖傳的醫書和藥方,葛乾孫為繼承家業,從小就開始學醫,「考究方脈,三十餘年。」他四處遊歷,看到很多博學的醫生竟然不會治病,於是他「日夜苦心用志,務在中病」。

葛家有祖傳的醫書和藥方,葛可久為繼承家業,從小就開始學醫。示意圖,圖為《黃帝內經‧素問》。(台北故宮博物院)

他的醫術渾然天成,治療方法很獨特。這不僅是因他繼承了家學的緣故,也是由於機緣巧合幸遇高人指點所致。葛乾孫在其撰寫的《十藥神書》自序中寫道,「後遇至人,同處三月。斯人極明醫道,精通方術,用藥如發矢,無不中的。」他覺得此人「必神人也」,於是就拜其為師。他「得授奇方一冊,閱之」,「如久旱逢霖,夜行得月,心中豁然。」回到家鄉後,他每次用那些方子,都是「一用一捷,無不刻驗」。

葛乾孫一般不願給人看病,但只要出手治,就會用出人意料的奇招,且療效也令人稱奇。從丞相到地方官,只要他們得了怪病無人能治時,就會請葛乾孫去醫治,最後都是藥到病除。

而對於普通人的怪疾,葛乾孫不用診脈開方,也同樣能應手而愈。有富家女得了一種怪病,其四肢麻木,兩眼直瞪前方,不能進食。其他醫生都看不好,只得請葛乾孫去診治。他到了女子房中,一看便知究竟。於是,他命人將房中的香奩、流蘇等含有香料的梳妝用品全都清理出去,然後挖了一個地坑,只把那女子放在裡面。葛乾孫叮囑其家人,如果女子的手腳動了,就去告訴他。過了許久,那女子果然抬起手腳,嘴裡還發出唿聲。葛乾孫又給她吃了一丸藥,第二天,她自己就從坑裡出來了。原來,此女平日裡愛用香料,她的脾臟被有毒性的香氣所侵蝕,所以才會有此症狀。

一位書生得了傷寒,出不了汗,等葛乾孫見到他時,他已發狂,沿著河邊拚命奔跑。葛乾孫索性就把他推到水裡,並且好一會兒才把他撈上來,再用厚棉衣把他裹住。最後,他汗出來了,病也好了。

葛家鄰居有一婦人即將臨盆,但氣逆難產,腹痛不已。葛乾孫過去看罷,用手擊案,厲聲大喝。婦人一驚,就順利地產下了一男嬰。葛乾孫說:「我看你臉色發青,氣機上逆,這是腹中的胎兒在往上頂,再遲就救不了了。如今你猝然受驚,孩子才能生下來。」

有一人經常腹痛,葛乾孫看過後,對其家人說,這人腹中有隻肉龜。他說:「等病人熟睡後,我才能用針刺其腹部,這事不能讓病人知道,否則他腹中的龜就會藏起來。」這家人聽罷,給病人灌了很多酒,讓他昏昏睡去,然後趕緊把葛乾孫請來。葛乾孫用針急刺病人的腹部,病人一下就驚醒了,接著喝下一碗瀉藥,就把龜排出來了。只見那龜的頭上還有小孔,正是那針刺中的地方。

葛乾孫一生療疾如神,而在製作藥材時,他也十分謹慎,他曾經把大黃炒變了顏色,於是就全部扔掉不用了。葛乾孫對待醫學態度嚴謹,為人「倜儻而溫雅,慈愛而好施」。他與人交往時,從不看其身分,治病時一視同仁,盡心盡力地為病人醫治。有時,貧苦之人拿祭祀用的紙錢來換藥,他也不介意,就按照病的輕重,挑選上好的藥材贈與他們。他用心至仁,因此無論是否賢德的人,都對他禮敬有加。

那時,葛乾孫的大名已響徹大江南北,吳人遊歷四方時,總有人問起他;各地的士大夫經過吳地時,也必定會去拜訪他、向他請教。

葛乾孫療疾如神,料事也如神。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有徽軍入江浙,吳人都很害怕。浙西廉訪僉事李仲善找到葛乾孫,與他商議對策。葛乾孫勸他修築城牆、以守為攻,並請求讓自己來負責此事。李仲善聽了他的話,立即覺得膽氣十足,於是依計行事,築起了城牆。最後,葛乾孫的辦法很奏效,當地老百姓都平安無事。

徐顯在《稗史集傳》中記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葛乾孫跟他一起遊開元佛舍時,悄悄對他說:「我聽說中原地區的豪傑正在起事,但我來不及參與了,這是命。」葛乾孫又說:「六氣淫厲,我命犯司地(一說咸池),很危險,快要死了,而大限就在秋天。」徐顯不信:「何至於如此!」一個月後,葛乾孫果然病倒了,但徐顯去看他時,他依然有說有笑,並無痛苦。等到七月入秋,一日葛乾孫沐浴完,就安然離世了。這年,他四十有九。

葛乾孫一生所著的詩、賦、記、頌、銘、贊、引、序、論、說,有若干卷。除了《十藥神書》,他撰寫的醫書還有《醫學啟蒙》、《經絡十二論》。他的兒子觀、晉、渙、升,個個都很孝敬、敦厚、謹慎,亦能繼承家學。@*#

參考資料:

元‧徐顯《稗史集傳》
明‧黃暐《蓬窗類記》
《明史‧列傳》卷二百九十九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綜錄醫術名流列傳》
明《霏雪錄》
明《吳縣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在中國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製作出功能顯著或療效神奇的藥丸。這與他們掌握的祕術,尤其是修煉出的神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世間雲遊時,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頗有悟性的人,他們就會拿出這樣的藥丸,目的是讓人能有所了悟,從而促成修煉的機緣,踏上返本歸真之路。
  • 中國古代的針灸術源遠流長,尤其是針術,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據史料記載,中醫鼻祖神農氏曾「嘗草制砭」「嘗百藥而制九針」。在中醫大家的必讀書目《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九針」的樣式和用法。將細針緩慢地扎入身體就能治病,這種異乎尋常的診療方式也證明了人體中用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 資深中醫師趙豐宇非常欣賞坤德中醫養生軒遵循中醫傳統療法,將針、灸、藥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適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步調的治療中。(shutterstock)
    在過往幾千年中,隨著朝代更迭,人們漸漸背離了對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人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敗壞。瘟疫若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集中爆發,一般就是這個朝代到了覆滅之時。比如明朝,就是在各類瘟疫的密集爆發中,加速走向終結的。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