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畫家董其昌資助窮算命先生

作者:泰源
font print 人氣: 1285
【字號】    
   標籤: tags: ,

明末書畫家董其昌的書畫享有「宗師」、「明朝第一」等讚譽,民間爭購。是什麼機緣下他以書畫資助一位算命先生?結果又如何呢?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是明朝後期大臣,享有盛名的書畫家。他出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董其昌的書畫在當時及後代有極高的評價。《畫史會要》評他的畫「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具足,而出以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一代宗(師)」。他的畫風在當時為「華亭派」的代表,也博得明朝第一的高度評價。他的書法集古法之大成,入了清朝,又得到康熙、乾隆等清初盛皇的推崇,對清朝的書法風尚影響深遠。就在明朝萬曆年間,董其昌的書畫已經價重一時,然而對於貧窮的人,他並不吝惜自己的書畫,反倒是慷慨贈與。

董其昌晚年時退隱家鄉,一年冬天曾到蘇州一遊。當他的船停靠在風景名勝的虎丘時,剛好雨雪停歇。他興致勃勃,登上虎丘,想一覽千里雪霽天晴的景緻。他進到一間草舍稍歇,那時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見到董其昌後便驚慌地躲避。董其昌問此人是誰?舍人說:「他是山前學塾的教師,因為天氣寒冷,來這裡要杯酒吃。」

董其昌說:「我帶來不少酒菜,何不請他一起來偕飲。」於是舍人把書生叫進來。董其昌問他姓名,書生回答說:「我叫許運通。」董其昌笑著說:「從許君的姓名中就知命運亨通,何必擔擾自己的前途呢?」書生起身鞠躬拜謝說:「聽說您能改變別人的命運,得到您這一句話,我就沒有什麼可憂愁了。」

董其昌溫和地問他:「今年有人請許君教書嗎?」書生回答說:「一時還沒有,只好去幫人占卜算命了。」在千里開霽的虎丘中兩人談得十分融洽。臨分手時,董其昌說:「三天後,可到寒山寺中來找我。」

三天後,書生如期前往,董其昌親身出外相迎,一見許生就笑著說:「我已經為君辦好『命運亨通』的事情了。」許生茫然不解。

董其昌繼續說:「許君既然擅長於算命占卜,為何不前往京師施展技術呢?」

書生說:「本來早有此意,無奈家中人口多而拖累,又缺乏路費。」董其昌說:「這事不難。」於是拿出一張紙,用大字寫上「吳門許運通賣卜」七個字,又拿出一大幅松綾,在上面寫了一篇送行序,盛讚許生算命、占卜技藝精湛。董其昌說:「請君一到京城,就將這牌子和字懸掛出來,一定會有很大幫助的。」又擔心他路費不足,再送給他一軸自己的畫,售得的畫金可用來補足路費。

許書生再三拜謝恩人後辭去。他賣了畫,得到了十二兩銀子,就搭上運糧船到了京城。隨即租了一間房,把董其昌寫的招牌掛在大門上,又將那幅松綾送行序懸掛在屋中的牆壁。一時聞風而至來觀賞董其昌書法的人很多,同時也找許生卜算。事後人們相互讚譽他的算命占卜技能了得。很快地許運通的名聲遠播,連達官貴人都來請他去算命。

在京城不到十年,許運通就積蓄了千金。他捐納了錢財,進入國子監,考取了武英殿中書。許運通後來衣錦還鄉,這時董其昌已是高壽之年。不久後董其昌去世,許運通為董其昌服了三年的「心喪」(老師去世,弟子守喪,身無喪服而心存哀悼),感念他慷慨濟助的恩義和溫馨的情誼。@*#

資料來源:(清)趙熊詔《太上感應篇注訓證》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 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當年蘇轍為了感念巢谷,寫下《巢谷傳》,說他死於嶺南。事到如今,人們很難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過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