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幹了什麼 竟用寶珠也換不回健康

杜若整理
善惡有報是天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473
【字號】    
   標籤: tags: , ,

杯口大的瘡,一直通到背後。他雖有珍貴的寶珠,任由醫生揀用,卻也於事無補。用珠寶買不回自己的健康,原來另有其由……

清朝時,有位朱姓醫生善於治療各種瘡傷,每天早晨為患者施藥。一天,來了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其人胸前長了一個很大的瘡,瘡眼猶如杯口那麼大,一直通到後背,猶如穿了一個大洞。但見肌肉化膿潰爛,臭不可聞。

朱先生說,瘡症實在太危險了,沒有用明珠來製藥的話,無法治療。那名男子說:「如果真能治癒,即使百顆巨珠,我也不敢吝嗇。」

次日,那男子帶著幾十枚豆粒般大小的珠子,任由醫生揀用。朱先生欣然接受,為他敷上了瘡藥,那人就離開了。

旁邊還有一個人患了輕微的瘡病,也來醫治,問朱先生:「他都病成那樣了,還能治好嗎?」朱先生漫不經心地敷衍了幾句。不料此人說:「是人都有一死,勸先生還是不要給他用藥了。」朱先生驚訝地說:「您也善於辨識病症?」

此人說:「我若能識別病症,怎麼還敢來冒犯先生呢?我以這個人過去所為推測,知其此次在劫難逃」這番話引起朱先生的興趣,請他詳細講講。

那人說:「昔日,我和他在楚地從軍,由於官糧不足,官軍時常出去打劫搶奪。我也不能避免,不過我只搶人錢財,從不敢傷人性命。一天,遇到一個老人帶著二個小孩逃難,男孩十多歲,女孩也有八九歲,都是他的孫子。那男子為了搶劫,施加淫威威脅他們,老人戰慄不已,跪著說:『我只剩下船費二十兩,聊以買命。』那人收下錢就放了他們。走了沒幾步,男子忽然想到老人棉衣甚厚,應當還藏有財物,就趕緊追上去,再次強索。老人痛哭流涕,說:『沒有別的東西了,在路上只能像乞丐一樣乞討了。』老人悲苦恐懼,實在可憐。男子想要脫掉老人的棉衣,老人堅持不肯,說:『現在正是嚴冬酷寒,脫掉棉衣我必然凍死了。我身已年老體衰,不足為惜,但我的二個幼小的孫子怎麼辦呢?望你可憐可憐我們吧!』我也在旁勸說那男子。不料,那男子惱羞成怒,說:『你還要可憐你那二個孫子?先斷了你的念頭吧!』說罷,就揮刀殺了小女孩。老人悲痛萬分,哭得抬不起頭來,那人抓起他的頭髮,直接用刀刺穿了他的胸背,不一會兒就死了,那人解下老人的棉衣。小男童也因驚嚇過度,死在路邊。我們匆匆回去,拆開棉衣,發現裡面有很多明珠,金葉數十張。有了這筆錢,回家後暴富,那男子坐擁龐大的田產房產,沒有官爵封邑卻比封君還要富有。然而後來,他的家裡連年有人相繼死亡。如今他身上的瘡病,與那老人的刀傷沒有差別,這難道不是遭天譴,不是果報嗎?」

後來,聽說那男子果真受瘡病折磨而死,其家產也敗亡殆盡。

記錄此事的醉茶子說:「報應之說,儒者不談。然而,放眼縱觀世事,報應之理卻是沒錯。漢朝亡於魏,魏又亡於晉,篡奪受禪,得來的王權最後又以同樣的方式失去。宋誅殺晉的子孫,齊又誅殺宋的子孫,從寡婦孤兒手裡得到天下,最後天下也在寡婦孤兒手裡失去。其間也有保存前朝血脈的忠厚之人,不殺戮先朝後代,那享國必會長久。比如唐朝、宋朝、明朝,尤為明顯。上天主持公道,從善從惡終有果報,這個道理沒有差錯。」@#

事據《醉茶誌怪》卷4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