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

中秋夜女仙踏歌 書蹟遺仙蹤 騎虎返仙境

作者:懷忍忍
女仙在人間留下不少傳說。示意圖:蔡女仙繡風遇仙。(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69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個女仙現身在中秋夜,踏歌夜遊,結果卻返不回天界,結緣在人間十二年,又留下了書蹟《唐韻》在人間。這一則中秋的傳奇是怎麼發生的呢?

唐代時,東吳的鍾陵縣每逢中秋節都過得異常熱鬧,婦女們也在朦朧月色中出門玩著一種民俗遊戲,叫「踏歌」的歌舞[1] 。 婦女們手臂挽著手臂,腳踏地踩著節奏而歌,讓中秋夜都活躍歡騰起來了。

唐僖宗太和年中(公元八二七-八三五年)的進士文蕭,有一年作客鍾陵,到了中秋日的夜晚,他也去觀賞當地盛名的民俗歌舞。在婆娑月影下他看到好多婦女聚集在一起玩踏歌,在衣香鬢影中有個女子的歌聲特別出色,文蕭尋聲看到的是一個丰姿標緻的年輕女子,那位女子好像也看到了他。沒想到女子在場中作調弄語好像是對著文蕭而來,文蕭心中感到和她很投緣似的。

等到晚會結束,他悄悄地跟隨著那位女子離開,一直走到西山中。那時忽然有個青衣人出現,燃著松枝為她照路。在火光中,女子看見文蕭跟隨而至,也不生氣,就讓他相偕而行。她說自己叫吳彩鸞,是西山吳真君的女兒。到了山腰,有棟住宅,她就住在這裡。

到了家才歇口氣,吳彩鸞就坐到桌前,自顧自地做起事來,好像是官府官吏在辦案一般,所問的案件,都是在江、湖中溺水喪生的人數。

文蕭覺得很納悶,就覺得這個女子很不同於一般人。那天以後,文蕭一直纏著吳彩鸞詢問,想要探個究竟,她到底在做什麼。她起初並不回答,然而禁不住文蕭再三地探詢,終於語露玄機。吳彩鸞告訴文蕭,自己是天上的仙子,管理水府的事情。她的話音未落,就忽然聽到天上震雷大響,瞬間雲層四合,天地間倏忽變暗。這時彩鸞執著手板迅速伏在地上,好像聽罪的樣子。

只聽得那空中傳來話聲對吳彩鸞說:「你泄露了機密之事,罰為民妻一紀(十二年)!」彩鸞哭泣著謝罪。

她起身告訴文蕭說:「我和你之間的投緣有天意的安排,現在我們應當往人世間去了!」

彩鸞和文蕭離開了西山回到了人間,過起凡人的日子。然而,文蕭一點養家活口的本事都沒有,彩鸞就想了一個法子,她提起小楷毛筆開始寫起字來。文蕭看著彩鸞在桌前優優雅雅、氣定神閒地寫著,不出一日間就寫成了一部書。彩鸞讓他拿到市場上去賣個五千錢作為家計之用,文蕭一看她寫的是一部當代名作《唐韻》 ,小楷字體筆劃亭勻、豐腴寬綽,竟然有十數萬字,這豈是一般常人做得到的!

唐代吳彩鸞書唐韻書冊其中的一頁。(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唐韻》是唐代音韻學家孫愐[1]編著的,於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編成,共有五卷,被當時辭章家所採用,影響很大。彩鸞竟然全部都能默寫下來。

每當賣得的五千錢用完了,彩鸞就著手再寫一部《唐韻》讓文蕭去市場賣。她每次都是一日之間就書成了,一部也就賣五千錢,不多不少,就這樣兩人在世上過了十二年,彩鸞書寫的《唐韻》也在世人間留下來了,得到這部《唐韻》的人也不少。十二年後,文蕭與彩鸞相偕到吳越王山,他倆各跨著一虎離開人間,成仙而去。

彩鸞寫的《唐韻》書法結字遒麗,小楷字畫雖小而寛綽有餘,書法家評這部《唐韻》不同於一般世人的筆法,當是仙品,別有一種風氣。唐代流行的寫經書體就類似《唐韻》。

註釋

[1] 「踏歌」也作「蹋歌」,起源久遠,在唐代時的非常盛行的一種民俗歌舞,參與者臂連臂,歌唱時以腳踏地為節奏。唐代李白《贈汪倫》詩中敘寫聞踏歌之聲的情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臺灣高山族的歌舞中常見這種歌舞形式。1973年,出土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距今約5000∼5800年),就可以見到遠古的踏歌形像,陶盆內壁彩繪舞人三組,每組五人,頭有髮辮或羽飾,臀有尾飾,相互拉手踏足而舞。

[2] 孫愐籍貫、生平皆不詳, 僅知在天寶年間為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司馬。精研音韻之學。

參考資料:
《宣和書譜》
故宮書畫錄(卷三),第一冊。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凡人修仙如何能成?最大的祕訣是一個字!葫蘆裡面怎麼能住人,道家障眼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未解之謎》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楊五郎又繼續說道:我已正式出家,除了討伐盜賊,護衛寺院與信眾外,不再過問戰陣之事,其實六弟先前早已多次來信,還派孟良與焦贊要請我下山,我都婉拒了,況且我這山上只有區區數百武僧,要如何對抗遼國五萬大軍呢?
  • 楊五郎延德是楊家將士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軍布陣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最為突出,所以出戰時父親楊業都讓他擔任副帥職位。傳說他於金沙灘戰後於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但仍組織武僧團護衛百姓抗擊遼軍,朝廷因此封他為大德禪師,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領兵抗遼的過程卻流傳著這樣一段曲折連綿的故事.......
  •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六郎有關的地名多達數十個,楊延昭在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英雄故事。
  • 「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孫思邈有哪些神通呢?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