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技巧 有效培養孩子有禮貌

孩子們喜歡模仿父母,所以成年人更要表現出良好的舉止。(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7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0年08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大多數父母都認同,教導孩子有禮貌是良好教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每個父母的標準可能有所不同。一些父母主要專注於教孩子說「請」和「謝謝」;有些則強調禮貌地問候陌生人;還有的父母更看重餐桌禮儀。總之,父母都可能將培養孩子的「良好舉止」放在首位。

但是,如何讓幼小的孩子行為舉止有禮貌呢?居住在聖保羅的作家艾瑪·弗萊雷(Emma Freire)撰文表示,以她的經驗,僅僅在孩子們陷入困境時才糾正他們,往往效果不大。

以下是弗萊雷女士從自己家庭教育獲得的良好成績中總結的四個技巧:

1.提前讓孩子做好準備

如果你事先向孩子明確說明你對他們的期望,孩子則更有可能表現出良好的舉止。例如,如果我們要去看望史密斯太太,我會提前讓孩子們坐下來,告訴他們:「我們要去史密斯太太的家。當我們到達時,你應該和她握手說,『你好!史密斯太太。我叫大衛。』」我甚至可能和他們一起演練一下。

否則,當我們到達時,他們可能會害羞並拒絕自我介紹。

2.始終樹立好榜樣

每個父母都知道他們是孩子的榜樣,但是在培養禮節方面需要不斷重複。如果我告訴我的孩子們應該以某種方式行事,那麼我最好確保自己也以這種方式行事。家庭生活可以很隨便,我可以直接讓先生拿給我什麼東西而不說「請」,他不會覺得無禮。

但是在家裡,我仍然會盡力保持禮貌的舉止。因為孩子們總會看到。

3.給予積極的反饋

正面強化一直是一個很好的育兒策略,尤其是在教導禮儀方面。我在這一點上非常留心,一旦孩子表現彬彬有禮時,我會馬上為此表揚他們。這會激勵他們繼續保持良好的行為。

當他們惹麻煩時,我通常會根據情況簡單地給他們指出來或者乾脆不管它。

4.藉助外部榜樣

外部權威也是教孩子文明舉止的好方法,因為與父母的反覆提醒相比,外界的影響通常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我5歲的女兒非常喜歡公主。如果她對著飯桌上的食物說「討厭,那麼難吃」時,我就會談論起住在宮殿裡的一位美麗的公主。這位公主永遠不會對她的晚餐說「討厭」。

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相當於一項馬拉松而非短期衝刺,並且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如果父母一時看不到效果,也不要悲觀。持之以恆的耐心教導,最終,孩子們一定會受益無窮。

原文4 Tricks for Teaching Manners to Young Childre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韓與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育孩子富有同情心並不意味著對他們說教或帶他們去為窮人免費提供食物的施食處,而是將其融入日常的生活。你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你如何解決在公園發生的衝突,你如何促進孩子們日益增長的了解他人考慮他人的能力。你對培植孩子們的同情心是有影響的。
  • 對家中小孩子擁有良好行為的最佳教養方式是對其行為給予積極和有建設性的引導,這就意味著家長應及時發現並肯定孩子的良好表現,而不只是懲罰孩子的不良行為。
  • 性格溫順的孩子人見人愛,他/她對周圍的人最有愛心、與人合作、溫柔、懂禮貌……不過,孩子性格太過溫順了就有點讓人擔心,擔心他們因膽小怕事而不敢/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並因此容易受到傷害。
  • 《三字經》有一句名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今日,這句話依然適用,而且更重要。因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現代化的思潮下,愈來愈不重視言傳身教、做人處世的道理。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第一老師,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人生觀與生活習慣等於給孩子的一生打下好的基礎。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悲傷情緒反應,並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
  • 這是露絲‧索卡普(Ruth Soukup)和她的丈夫查克‧索卡普(Chuck Soukup)和他們的孩子們從小就一起玩的遊戲。它被稱為「高潮,低谷,有趣的事」(High, Low and Interesting)。這個簡單的想法非常有效,它可以讓孩子(尤其是青少年)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
  • 為何小孩曾經那麼乖巧可愛,長成青少年卻完全變個人?愛唱反調、愛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話就暴怒!完全不知該怎麼相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