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女名醫之一——義妁

文/張清雅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義妁遺傳了父親的天賦,從小就對醫術、中草藥有濃厚的興趣。圖為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她是中國史書記載中最早的女醫生,她上療君親,下療百姓,對病患一視同仁,以仁而行,以德而立……

立志從醫 為民解疾

西漢時期有一位女神醫叫義妁,她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首。其餘三位女名醫分別是鮑姑、張小娘子以及《女醫明妃傳》中的談允賢。

義妁的家鄉在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王范鄉姚張村人。姚張村的涑水河邊盛產艾草,這裡的艾草被稱為涑北艾,具有味道濃烈、葉片肥厚、艾絨纖維長等特點。

義妁的父親是太醫,但她出生不久,家中遭逢變故,父母雙亡,義妁被父親的好友、民間大夫許善友抱走領養。

義妁遺傳了父親的天賦,從小就對醫術、中草藥有濃厚的興趣。看到有鄉親被疾病纏繞的那種痛苦,她就立志成為一名有德行的醫生,要為世人解除病痛。

示意圖。圖為遼佚名作《神農氏採藥圖》。(公有領域)

義妁十幾歲就開始背著藥簍上山採藥,翻山越嶺,荊棘叢生、懸崖峭壁也阻擋不了她為民解疾的意志。她將採回來的藥材分類,有的用刀切片後晒製,有的焙乾, 有的搗成粉末,房前屋後都擺滿了藥材。左鄰右舍哪個有點外傷什麼的,她就隨手取來草藥為他們敷治外傷,鄰里都能很快康復。她的醫名便在當地傳開了。

不僅如此,她還四處收集醫籍、學習醫術,家鄉的名醫她都登門拜訪,遇到有郎中給鄉親診病,她都會過去認真觀察郎中是怎樣給病人面色、舌苔、切脈、詢問病人的病狀及診斷下藥等。她都默默記在心裡,回家後用筆記下來,然後與自己的觀察、診斷做比較,漸漸有了一套自己的診病技巧。她還明天時、懂氣運、通四診。

巧治腹脹 妙手回春

有一天,外村抬來一個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此人面色蒼白,肚子脹得如七八個月的孕婦,肚臍眼鼓得像金魚眼睛,四肢瘦如乾柴。義妁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腹部,耐心地詢問病史,認真切脈。沉思半晌後,從包裡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下腹部和大腿上迅速地扎了幾針,然後拿出一包自製的藥粉撒在病人的肚臍上,同時給病人熬服湯藥。這樣連續治療幾天後,病人的腹脹慢慢消退了,不久就痊癒了。

看似簡單的幾根銀針扎了幾下,加上湯藥和外敷,病人就痊癒了。這是義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潛心研讀《素問》、《靈樞》、《五經》等古籍所學得的。通曉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明辨經絡穴位,取穴之準,配穴之精,針刺穴位分寸無差。然而,針之手法不可以言傳,而針又可以補湯液所不及,配穴得當可起死回生。

《明堂針灸圖》(公有領域)

不恃己長 不謀私利

從此以後,義妁的高超醫術傳遍河東,又傳入京城,慕名而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不管什麼身分的病患,她都一樣認真對待。

漢武帝知道了義妁的醫術高明,將她詔入宮中,封為女侍醫,為皇太后治病。沒多久皇太后的面色漸漸紅潤,走路越來越輕快。義妁由此得到了皇太后的信賴。

有一天,皇太后問義妁:「有子兄弟為官者乎?」

義妁說:「有弟無行,不可。」意思是說她有一個弟弟,但沒有德行不能做官。

義妁不因醫術高明,得到皇太后的賞識,就想辦法謀取私利,為家人求取功名。

她深知,為官者,仁民愛物,視民如傷。只有上順天意,下應民心,才是真正的為百姓造福,才能使民風正,萬事興,天下太平,民族興旺。

義妁的高明醫術為鄉親們解除了許多病痛,人們都把視她為健康之神。人們專門為她修建了彩繪站立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手持草藥的義妁屹立在姚張村,守候那一方民眾的幸福安康。@*#

參考資料

《史記》卷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神灸經綸‧引言》
《備急千金要方‧論大醫習業第一》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在中國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製作出功能顯著或療效神奇的藥丸。這與他們掌握的祕術,尤其是修煉出的神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世間雲遊時,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頗有悟性的人,他們就會拿出這樣的藥丸,目的是讓人能有所了悟,從而促成修煉的機緣,踏上返本歸真之路。
  • 中國古代的針灸術源遠流長,尤其是針術,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據史料記載,中醫鼻祖神農氏曾「嘗草制砭」「嘗百藥而制九針」。在中醫大家的必讀書目《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九針」的樣式和用法。將細針緩慢地扎入身體就能治病,這種異乎尋常的診療方式也證明了人體中用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 資深中醫師趙豐宇非常欣賞坤德中醫養生軒遵循中醫傳統療法,將針、灸、藥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適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步調的治療中。(shutterstock)
    在過往幾千年中,隨著朝代更迭,人們漸漸背離了對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人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敗壞。瘟疫若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集中爆發,一般就是這個朝代到了覆滅之時。比如明朝,就是在各類瘟疫的密集爆發中,加速走向終結的。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