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和大稻埕的關係

文╱葉倫會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雕塑鄧雨賢銅像。(攝影:彭瑞蘭/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玄孫鄧心柔就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正在撰寫碩士論文,近日透過其父鄧泰超希望我就大稻埕擔任導覽的經驗,談談大稻埕和鄧雨賢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午,我們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前小山丘的樟樹下漫談一小時。說來有趣,談音樂家的故事在音樂台前;鄧雨賢任教新竹縣芎林鄉芎林國小時,常在校園的樟樹下培育作曲的靈感。

管仲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大稻埕開街於1853年,因為附近有具航運便利的淡水河、劉銘傳興建鐵路的大稻埕火車站,開放通商口岸後帶來知識、技術、資金和市場的洋行,吸引勇於冒險的年輕人,透過聯誼、服務,為個人創造財富,為地方帶來繁榮和進步的新思維,讓大稻埕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商區,蘊育新文化的重要地標。

鄧雨賢和大稻埕的關係密不可分,創作歌曲的合作者以李臨秋為主,他長期住在貴德街旁,家族的親戚朋友以大稻埕人居多。鄧雨賢著作近百首曲子,最早被錄音的是《一個紅蛋》,後來創作的曲子,如《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對花》、《春宵吟》、《想要彈像調》……等,都受到時人的歡迎,成為流行歌曲、傳世傑作。

1906年,鄧雨賢生於桃園市平鎮區,家裡的通用語言是客家話。3歲隨父親遷居台北,1914年讀艋舺第一公學校(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與鄰居或學校同學打成一片,使用的語言以日語和閩南語居多,養成教育在人文薈萃的萬華和大稻埕,說他是台北孩子也可以。

15歲,讀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師事一條慎三郎(又名一條真一郎)學習音樂,接觸風琴、曼陀林等西式樂器。1925年畢業,任教於台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台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21歲,與鍾有妹結婚。24歲,到日本學習作曲。27歲,鄧雨賢加入文聲曲盤公司,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28歲,進入古倫美亞唱片行專職作曲,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

鄧雨賢讀台北師範學校時就在音樂領域嶄露頭角,獲得一條慎三郎的賞識,任教日新國小時,為了提升音樂造詣,到日本學習作曲,回國後,獲得文聲曲盤公司和古倫美亞唱片行老闆的肯定,先後被兩家公司延攬。在古倫美亞唱片行專職作曲,彼時,大稻埕因為商業發達,受歐美新文化的影響,不論商業或人文思想都極為進步,這種環境蘊育鄧雨賢的作品與現代化結合,曲風受到愛樂人士的喜愛,成為台灣當代最知名的作曲家,作品歷經長時間的流傳,被定位為台灣人樂於傳唱的民謠。

總體經濟學大師凱因斯(Keynesian)說:「一個人的收入和他的成就成正比」,即與其影響力成正比。鄧雨賢的薪資所得不高,但他創作的音樂受到愛樂人士的喜愛和傳唱,被認為代表台灣聲音的歌謠,甚至在世界知名樂壇傳誦,堪稱心靈極為富有,若此,他簡直是大富翁,介紹大稻埕人物時,怎能忘了這位傑出的音樂家。@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個星期一是成衣市場的固定批發日,來自各地的小販帶著超級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較衣服品質的好、壞,價錢也在你來我往的喊價中降至合宜價位。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電影從媽媽秀雅留給兒子鄭志浩的畫冊開始,用動畫的形式引出雲國及企鵝母子間溫暖的親情故事,讓影片一開始就具備了一種夢幻般美好,也暗示了後續劇情發展脈絡。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新世紀影視於二零二五中國新年正月十五推出的電影《賣房》,目前在乾淨世界平台熱播並引發廣泛討論。因為電影的內容非常寫實地觸及到當今中國的老齡化社會現實以及產生的一系列養老問題、房子問題、贍養問題、職業道德、人生心態等話題
  • 家庭關係是電影創作的永恆題材,翁子光執導的《爸爸》、祝紫嫣執導《但願人長久》、賈勝楓的《流水落花》三部電影都是以親情為主題,聚焦於不同的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展現家庭內部的矛盾、創傷與難以割捨的愛。人生聚散有時,但血濃於水的情感,為子女的無私付出,面對命運逆轉,親人之間的情感掙扎與遺憾,香港在大時代下的愛與痛,都引起觀眾共鳴。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看似沒有任何交通跟文化交流的地方,卻都出現了類似的人物和事件,不由感慨,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那麼冥冥中,是誰在安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