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命名由來
目前,大稻埕是歷史名詞,並非地理名詞。
1760年,郭錫瑠引新店溪河水建瑠公圳,灌溉台北盆地一千兩百多甲土地。最初,一年兩次收熟的稻子,利用太陽晒乾後予以保存,晒稻穀的地方叫稻埕,稻埕有大、有小,約定俗成地將其命名為大稻埕。至於大稻埕發展成台灣最繁華的街區,居民認真打拚、善於經商外,另受周邊環境,如交通、歷史演變暨具冒險犯難的創業主關係頗大。
大稻埕附近的淡水河是台灣二十大河系中唯一具航運便利者,讓兩岸生產的農作物得以販售出去,增加農民收入,外面的生活必需品亦經由河運運銷兩岸,改善居民的生活;劉銘傳建台北到基隆或台北到新竹的鐵路,火車站設在大稻埕附近的河溝頭;日治時期,台北橋由縱貫公路和台灣西部平原連結,縱貫公路由台北橋進入台北市,需經延平北路。便利的交通讓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台北最重要的商業區。
淡水開放通商口岸後,洋行進駐大稻埕,引進知識、技術、資金和市場,活絡大稻埕的商業機能,讓它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吸引具冒險犯難的年輕人到此開創事業,為自己創造財富、為社會帶來進步的新思維。
大稻埕的文化
早年,很少人提及文化傳承,它卻默默隨習俗演變一代傳一代,如今,天天高喊文化傳承,卻又吶喊傳統文化快速消失中,期盼每個地區都能保留屬於該地區的獨特文化。我想到曾國藩:「風俗之厚薄兮自乎?自乎人心之所嚮。」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大稻埕人因為有錢、有知識,掌控話語權,傳統習俗或新思維,經由媒體或口耳相傳,逐步成為台灣人的時尚。
大稻埕的文化素養
大稻埕文化源自多元和包容。最初,以移民故鄉的懷舊和簡潔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融合西方傳教士、洋行暨日人引進的東洋風,隨時提升與時俱進的品味,商業機能如此,音樂、美術或商品包裝與販售都朝此方向發展,讓大稻埕擁有傲人的多元文化,被視為台灣新文化的發源地。簡單地說:「變是大稻埕文化不變的唯一真理」。自1997年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積二十幾年觀察、記錄、整理、統計、分類的經驗,傳統雖然可以創造,文化演變往往來自無心插柳。
最具特色的文化

1856年建,1859年竣工的台北霞海城隍廟,供奉城隍爺暨眾神保佑迪化街居民,他們安心地在大稻埕從事和海峽兩岸的商人做生意,致迪化街有台灣華爾街的稱號,讓台北霞海城隍廟成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日治時期,每年黃曆五月十三日舉行遶境廟會,商家開辦流水席招待客戶,連台灣北部火車都要開加班車,開拓迪化街的商業機能,尤其是南北貨、中藥材和布料批發,讓迪化街成為北台灣重要民生必需品的批發中心。
1997年,台北霞海城隍廟開辦按月舉行兩次的大稻埕逍遙遊,吸引知識分子前往參加,承城隍爺保佑,有幸擔任導覽志工而認識大稻埕、知道迪化街的興革源起;2000年,陳文文口述、葉倫會筆記的月下老人故事,經由媒體的報導,致台北霞海城隍廟供奉月下老人吸引海內外年輕信眾前往參拜,增加迪化街商家的潛在客源,隨著捷運大橋頭站暨北門站通車,2011年,文創產業開始進駐迪化街,成為恢復昔日榮景的動能。
大稻埕最具設計文化的特色

歷史源自文獻、文物和耆老訪談。早年的文獻談個人經歷、修養或參與經世濟民的行為為主,較少觸及設計,如李春生的六十四日東遊記或其它雜記。語云:「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與設計有關的文物保留於建築者較多,文物其次。先民的建築以遮風避雨為主,美觀其次。趨吉避凶是是傳統建築圖案的重要圖騰,大部分匠師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惟決定建築圖案者通常是業主。
大稻埕保留頗多上百年的建築,初始圖案來自匠師,與業主討論後才定稿,大部分業主是經商有成的人,不是飽讀詩書就是交遊廣擴,特色是知識豐富或見多識廣,經由圖書、旅遊參訪、與友人交換意見……吸收新知,因為知識豐富而擴充識野,具備美感的欣賞能力,增加修改圖案的智能,讓台北市迪化街商店的立面圖案各具特色,語云:「舊就是新」,參訪者前往參訪時,經由認識、交流,創造具地方元素的設計思維。@#
責任編輯: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