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大稻埕保留的設計元素

文/葉倫會
大稻埕碼頭5號水門。(廖蔚尹/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稻埕命名由來

目前,大稻埕是歷史名詞,並非地理名詞。

1760年,郭錫瑠引新店溪河水建瑠公圳,灌溉台北盆地一千兩百多甲土地。最初,一年兩次收熟的稻子,利用太陽晒乾後予以保存,晒稻穀的地方叫稻埕,稻埕有大、有小,約定俗成地將其命名為大稻埕。至於大稻埕發展成台灣最繁華的街區,居民認真打拚、善於經商外,另受周邊環境,如交通、歷史演變暨具冒險犯難的創業主關係頗大。

大稻埕附近的淡水河是台灣二十大河系中唯一具航運便利者,讓兩岸生產的農作物得以販售出去,增加農民收入,外面的生活必需品亦經由河運運銷兩岸,改善居民的生活;劉銘傳建台北到基隆或台北到新竹的鐵路,火車站設在大稻埕附近的河溝頭;日治時期,台北橋由縱貫公路和台灣西部平原連結,縱貫公路由台北橋進入台北市,需經延平北路。便利的交通讓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台北最重要的商業區。

淡水開放通商口岸後,洋行進駐大稻埕,引進知識、技術、資金和市場,活絡大稻埕的商業機能,讓它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吸引具冒險犯難的年輕人到此開創事業,為自己創造財富、為社會帶來進步的新思維。

大稻埕的文化

早年,很少人提及文化傳承,它卻默默隨習俗演變一代傳一代,如今,天天高喊文化傳承,卻又吶喊傳統文化快速消失中,期盼每個地區都能保留屬於該地區的獨特文化。我想到曾國藩:「風俗之厚薄兮自乎?自乎人心之所嚮。」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大稻埕人因為有錢、有知識,掌控話語權,傳統習俗或新思維,經由媒體或口耳相傳,逐步成為台灣人的時尚。

大稻埕的文化素養

大稻埕文化源自多元和包容。最初,以移民故鄉的懷舊和簡潔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融合西方傳教士、洋行暨日人引進的東洋風,隨時提升與時俱進的品味,商業機能如此,音樂、美術或商品包裝與販售都朝此方向發展,讓大稻埕擁有傲人的多元文化,被視為台灣新文化的發源地。簡單地說:「變是大稻埕文化不變的唯一真理」。自1997年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積二十幾年觀察、記錄、整理、統計、分類的經驗,傳統雖然可以創造,文化演變往往來自無心插柳。

最具特色的文化

台北霞海城隍廟。 (廖蔚尹/大紀元)

1856年建,1859年竣工的台北霞海城隍廟,供奉城隍爺暨眾神保佑迪化街居民,他們安心地在大稻埕從事和海峽兩岸的商人做生意,致迪化街有台灣華爾街的稱號,讓台北霞海城隍廟成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日治時期,每年黃曆五月十三日舉行遶境廟會,商家開辦流水席招待客戶,連台灣北部火車都要開加班車,開拓迪化街的商業機能,尤其是南北貨、中藥材和布料批發,讓迪化街成為北台灣重要民生必需品的批發中心。

1997年,台北霞海城隍廟開辦按月舉行兩次的大稻埕逍遙遊,吸引知識分子前往參加,承城隍爺保佑,有幸擔任導覽志工而認識大稻埕、知道迪化街的興革源起;2000年,陳文文口述、葉倫會筆記的月下老人故事,經由媒體的報導,致台北霞海城隍廟供奉月下老人吸引海內外年輕信眾前往參拜,增加迪化街商家的潛在客源,隨著捷運大橋頭站暨北門站通車,2011年,文創產業開始進駐迪化街,成為恢復昔日榮景的動能。

大稻埕最具設計文化的特色

大稻埕保留頗多上百年的建築。(廖蔚尹/大紀元)

歷史源自文獻、文物和耆老訪談。早年的文獻談個人經歷、修養或參與經世濟民的行為為主,較少觸及設計,如李春生的六十四日東遊記或其它雜記。語云:「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與設計有關的文物保留於建築者較多,文物其次。先民的建築以遮風避雨為主,美觀其次。趨吉避凶是是傳統建築圖案的重要圖騰,大部分匠師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惟決定建築圖案者通常是業主。

大稻埕保留頗多上百年的建築,初始圖案來自匠師,與業主討論後才定稿,大部分業主是經商有成的人,不是飽讀詩書就是交遊廣擴,特色是知識豐富或見多識廣,經由圖書、旅遊參訪、與友人交換意見……吸收新知,因為知識豐富而擴充識野,具備美感的欣賞能力,增加修改圖案的智能,讓台北市迪化街商店的立面圖案各具特色,語云:「舊就是新」,參訪者前往參訪時,經由認識、交流,創造具地方元素的設計思維。@#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個星期一是成衣市場的固定批發日,來自各地的小販帶著超級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較衣服品質的好、壞,價錢也在你來我往的喊價中降至合宜價位。
  • 電影從媽媽秀雅留給兒子鄭志浩的畫冊開始,用動畫的形式引出雲國及企鵝母子間溫暖的親情故事,讓影片一開始就具備了一種夢幻般美好,也暗示了後續劇情發展脈絡。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新世紀影視於二零二五中國新年正月十五推出的電影《賣房》,目前在乾淨世界平台熱播並引發廣泛討論。因為電影的內容非常寫實地觸及到當今中國的老齡化社會現實以及產生的一系列養老問題、房子問題、贍養問題、職業道德、人生心態等話題
  • 家庭關係是電影創作的永恆題材,翁子光執導的《爸爸》、祝紫嫣執導《但願人長久》、賈勝楓的《流水落花》三部電影都是以親情為主題,聚焦於不同的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展現家庭內部的矛盾、創傷與難以割捨的愛。人生聚散有時,但血濃於水的情感,為子女的無私付出,面對命運逆轉,親人之間的情感掙扎與遺憾,香港在大時代下的愛與痛,都引起觀眾共鳴。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看似沒有任何交通跟文化交流的地方,卻都出現了類似的人物和事件,不由感慨,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那麼冥冥中,是誰在安排?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