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 云 娱乐 - App Store

追日逐光

作者:陳郁如 謝博明
font print 人氣: 3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自然以它的巍然不屈,又謙和圓融的方式矗立。我們尊重它,了解它,準備周全,不侵犯,不破壞,自然可以相處愉快。其實想想,這準則也適用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追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

這是《山海經》裡,夸父追日的其中一個版本,遠古時期的傳說跟現代媒體報導一樣,都有很多版本,不是每一個都足以採信,但是也不代表我們要全盤否認。換個角度想,這證明世間的事情有許多面向,我們可以去蕪存菁,從中找到啟發自己的部分。

我很喜歡這個「追日」的版本,簡單的敘述,沒有評論。夸父追著太陽跑,來到烈日之下,非常乾渴,需要喝水。他喝了黃河、渭河兩大河川,卻還是不夠,就往北想去喝大湖的水,只是他還沒走到,就在路上渴死了,他遺留下來的木杖化為一片桃林。

現代年輕人追星,遠古人比較豪氣,追的是太陽。不過豪氣也是傻氣,居然追到自己渴死了。想想,我跟Robert的旅行常常也是這樣帶著傻氣。為了達成心裡的一個目標,一個夢想,一份美感,然後不顧一切,大無畏的努力奔去。

沒有目的地的旅行

當Robert告訴我,美國二○一七年八月將發生日全食,我就知道我們一定會去看。他不僅對地質有研究,對天文也有極大的興趣,我第一次看流星雨就是他帶我去沙漠露營,晚上接近攝氏零度的沙漠曠野,熬夜裹著棉被,數星星墜落,是一次難忘的經驗。這次的日全食在美國是一件大事,很多天文愛好者很早就提前計劃,新聞也大肆報導。

日全食是發生在新月的時候一種天文現象,當月亮來到太陽跟地球之間,它投射在地球上的陰影完全遮住太陽,讓太陽在我們的視野中短暫消失。

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對於日食都有莫名的恐懼,中國古代說是「天狗吃日」,有趣的是,其他埃及、印度、非洲等民族也有某種動物吃掉太陽的傳說。所以古時候發生日食,大家都會敲鑼打鼓,企圖嚇走那隻該死的天狗,而皇帝更是戒慎恐懼,擔心自己有失德的地方,會「著素服,避正殿」。唉,真是想太多了,皇上失德的時候豈只有一年兩、三次?一次兩、三分鐘?人類真的是愛穿鑿附會的生物,不管是星辰日月,自有它們運行的腳步。

到了現代,我們知道日食發生的原理,不會過度恐慌,不過當月亮遮蔽住太陽,那美麗的圓形倩(陰)影投射在地球上時,還是讓凡夫俗子們心動雀躍,甘心苦苦追尋。人類對於剎那間的驚豔還是多過於不變的永恆。

但是那是什麼樣的景象?我們真的可以用肉眼觀測到月亮的陰影一點點把太陽遮住嗎?大地真的會一下子變暗嗎?會有多暗?像黑夜那麼暗嗎?我沒見過,Robert也沒見過,這次日全食就在美國,我們一定得把握機會。

很多人沒見過日全食,但是事實上,日全食並非鮮少發生,平均大約十八個月發生一次,但是能在美國本土出現的日全食就不是那麼頻繁了。這次日全食維持的時間不僅最長超過兩分鐘,而且還橫跨美國本土,從東岸到西岸,規模不小,日食帶上的飯店旅館很早就被高價訂滿了,以Robert刻苦節儉的個性,當然不在考慮之中,只是要選擇何處作為我們露營的地方,學問可大了。

「我們預計什麼時候去看日食?要去哪裡看?」

我看著月曆對Robert說:「八月二十一日是星期一,是不是要提早幾天出發?」

「其實我是這樣想的……」我看他沉吟,心中感覺不妙:「我們在出發看日食之前,先另外安排一次行程,勘查地形,尋找觀測日食的最佳地點。」

不會吧?為了看日食,得要旅行兩次?有沒有這麼慎重啊?

他指著地圖跟我分析:「我們住西岸,所以重點在奧瑞岡州、愛達荷州、懷俄明州,這三個州日食的路徑帶。我們沿著這區域,一邊旅遊一邊尋找合適的地點。然後在日食的前一個星期,我們就直接去那裡,提前占位置露營。據說那天會有上萬人湧進日食帶經過的城鎮,不僅當地的飯店都被訂滿,露營區也一位難求,我想找個特別的地方,所以最好先去勘查地形。」

「怎樣特別的地方?」

我忍不住皺著眉頭問。他又有什麼出人意料的想法?

「我不知道……」

他看我快翻臉了,趕快補充:「我想待在野外,人越少越好,我不想跟一大群人站在路邊看日食。而且那個地方,日全食維持時間至少要超過兩分鐘。」

這次的日食,其實全美國都可以看到,但是除了日全食帶以外的地區,都只能看到日偏食,即使在日食帶上,也有時間上的差別,越靠近中心的位置看到的日全食時間越久,最長可以達到兩分四十秒。

我在心裡默默嘆口氣。Robert要做的事都不是捷徑,比如,想欣賞海裡的魚,不會到水族館隔著玻璃看,一定要潛進海裡與魚共游,近距離觀察拍照;想要欣賞冬天的國家公園,不會只訂公園內的飯店,一定要雪地露營,直接體驗零下低溫的生活。

換言之,Robert想像中的日食觀測,絕對不是前往某個地點,仰望天空那麼簡單。他要在野外找到非人氣景點,而且還要在正式行程之前安排一趟尋訪的旅行。

在一般人眼裡,或許會覺得我們浪費好多時間跟精力去做一件可以簡單做到的事,但是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些經歷和見聞,都會帶來莫大的感動跟啟發。

就這樣,為了八月二十一日的日食,我們在七月二十四日出發,先做一趟沒有目的地,為了下次探險而彩排的探路旅行。◇

——節錄自

《追日逐光》/ 親子天下出版公司提供

(〈文苑〉)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歡心,流淚,在愛與光明中,在苦難與掙扎中,我們創造著繁榮和文明。在深沉與莊嚴的歌聲中,我們明白了輾轉輪迴來到世間的意義。
  • 一個一個房間打掃,牆壁,天棚,各種物件兒,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務必做到乾淨、整潔。兒子很是仔細,就連燈泡都擰下來,一個一個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帶回的邪黨報紙,該燒的燒,該丟垃圾點的丟垃圾點,不能讓它散發毒氣。掃灰,也叫「除塵」,或「出陳」,走出舊的藩籬,除陳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來,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應該改成「上天言實事,下界無欺瞞」才好。沒有欺騙,人們才會真誠相待,才會友善,才會寬懷包容,社會不就平安祥和了嗎。這正是:大法傳世人心歸正,春風吹拂萬物復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