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明武宗微服出訪,看到了一個賣字的書生。一年之前,這個書生因為不識明武宗寫的「咊」字,被趕出了皇宮。如今,天子又因何匿名推薦他到山東任職呢?一場君臣之緣,因一個字,盪起了回紋漣漪。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庶常散館[1],按例進士要在皇宮內廷參加考試。當時,諸進士將呈現所學之長。來自閩地的林吉士,喜歡寫古字,比如將秋寫為「秌」等等。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看到後,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秌」字的出處,林吉士如實相告。於是,明武宗也寫了一個「咊」字,問他是否認識。林說:「不認識。」明武宗教誨他說:「『秋』可以寫作『秌』,難道『和』就不能寫作『咊』嗎?你讀書還少,不能在翰林任職。你還是返回家鄉,勤讀三年後,再來考試吧。」林吉士只得謝恩,走出皇宮。同鄉的親友都知道他被天子驅逐,所以都對他另眼相待,很不客氣。

林生家境貧寒,想要回家,沒有盤纏;想要留在京師,又沒有生活費;想要教授學生,卻因被天子驅逐,所以人們都對他冷眼相待,也沒人延請他。他處境艱難,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在正陽門外賣字為生。就這樣過了一年。幸好,他的書法有些造詣,字寫得不錯,所以一時也名動京城。
有一天,明武宗微服出宮,路過一個攤位,看見很多人都圍在那裡。從人群中傳來叫好聲,稱讚聲不絕於耳。明武宗來了興致,也想看一看到底是什麼事,能讓眾人不斷地喝彩?於是擠入人群中,看到一個少年書生正在奮筆疾書。看那書法筆勢頗有鍾王[2]之風。詞文章句典雅,很稱帝心,明武宗也連連稱讚。
明武宗與林生也只是一面之緣,時間一久就忘了他。他對林生說:「我看你寫書法文辭俱佳。當今正是用人之際,你為什麼不去應試,反而甘心從事賤業呢?」
林生抬起頭看著問話的人,見他身材魁偉,容貌不凡,於是向他作揖行禮。明武宗說:「詞林清秀華美,你不適合混跡街市,有些玷污官箴[3]。」
林生說:「去年,朝廷散館時,因我不識御筆,所以奉旨回籍讀書。」經他所述,明武宗方知,原來他出身寒門,在京進退維谷,不得已才以賣字為生。又因他被天子驅逐,所以也沒人請他教學。
明武宗聽了他的陳述,說:「我推薦你到鄰省作一幕僚,比眼下境況好一些,你意下如何?」林生自然感激不盡,連忙作揖道謝,又問明武宗:「您的府邸在哪兒?我好去向您拜謝。」明武宗說:「不用,你不用道謝。明天你還在這裡等候佳音。」說罷,天子飄然而去。
圍觀的人都向林生道賀,說:「他一定是王孫貴公子,此事必有佳音。」眾人都為林生感到高興。
次日,有一太監帶著一函黃封(皇家的封條),以及百兩白金,送給林生,說道:「昨日,有位官人叮囑我送給閣下,請照封面行事,不可暗自打開,自取其禍。這些銀兩作為車馬旅費。」說完,太監轉身就走,既沒有道姓名,也沒有說明來歷。
林生看到封面上寫著幾個大字「親投山東巡按開拆」。於是欣悅地收了攤位,僱上車馬,帶上舊僕前往山東。當時巡按空缺,由方伯[4]暫時代理。林生抵達山東後,沐浴更衣,偕同僕人一同拜訪。
因御史掌管糾查、彈劾百官大權,官場風紀很嚴肅,林生無官無職,投遞名刺很不容易。一連三天,都沒能見到方伯。林生心中急躁,最後說道:「我有京師密信,必須要親自交給長官,為什麼要阻攔我?」差吏這才進去通報。
守門吏見林生行裝黯淡,懷疑他是憑著某種關係,向官府索要財物的。於是,懶洋洋地搖著頭說:「我家主人主掌一省總綱,公事繁忙,怎麼有時間接見你呢?若有書札,我代你轉投,你就回去等候消息吧。」林生沒有辦法,只好取出黃封交給他。
不久,林生借住的那家旅舍主人狂奔而來,對著林生叩首不已,說道:「小人不知長官駕臨,多有怠慢,罪該萬死。」林生被眼前的景象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憤然說道:「主人家,我處境困窘,您怎麼也來嘲弄我呢?」就在二人爭辯不下之時,忽然聽到一陣呵斥讓路聲,禮炮大鳴聲。中軍旗牌巡捕均來叩首請安,原來他們奉方伯之命,請「欽使」林生進入官署。
林生猶如雲裡霧裡,不知他們在說什麼,眾人簇擁他坐進大轎。隨著儀仗隊進入官府。方伯穿著官服前來迎接,林生下轎後,看見庭中擺設著香案,他先前所投的黃封高高地放在上面,供了起來。
方伯跪請聖安,向林生作揖說:「請天使宣讀聖旨。」林生打開皇封,讀到:「山東巡按出缺,即著林某署理。」這時,他才知道那位公子就是當今天子。於是望著京師方向,九次頓首,即刻受印掌事。方伯行禮後,交出代理權,就退居藩邸。
林生上表謝恩,奏請陛下當面訓示。不久後,明武宗批覆說:「朕看你是個人才,所以派你前去領職。你要謹慎為官,凡事為公而行,勿要辱沒自身的職責。三年後來京覆命,屆時就可以見朕。」
林生在山東任職期滿,回京見帝述職。明武宗讓他參與編修,進入翰林院,讀書三年,以觀後效。
關於明武宗的文學造詣,從後來的一件事上可見一斑。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武宗南巡至鎮江,獲悉致休的內閣大臣靳貴病逝。明武宗親臨靳府弔唁,並命詞臣撰寫祭文。但詞臣代言之文都不稱帝意。武宗便親筆寫下祭詞:「朕居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南遊,先生已矣。嗚呼哀哉!」左右文學侍臣看罷,全都斂手稱服。
《明史‧武宗本紀》記載:「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明武宗親自選拔人才,在用人上親力親為。雖然後人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但他能容忍大臣,不降罪勸諫的大臣,處事剛毅果斷,翦除宦官劉瑾,在他的治理下,群臣恪職守法,也是不爭的事實。
事據《客窗閒話》卷1、《明詩綜》(四庫全書本)巻31
注釋:
[1]庶常,亦稱庶吉士官名。《明史·職官二·庶吉士》:「庶吉士,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十八年以進士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侍者,俱稱庶吉士,永樂二年始定為翰林院庶吉士,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試之,其留者,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不得留者,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
散館:明、清兩代,朝廷從新科進士中甄選人才的一種方式。新科進士中優秀者,可進入翰林院肄業三年,通過甄別考試,則留館;成績次者,則派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
[2]鍾王:指三國時期的鍾繇,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他們為後世樹立了書法典範,所以後人學習書法,均以「鍾王」為宗。
[3]官箴:指百官對帝王進獻的箴言。
[4]伯:明朝天子對功臣和外戚封爵,分為公、侯、伯三等。方伯的意思是一方諸侯之長,泛指各地方的長官。@*#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