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椎間盤突出患者陳小姐表示「發作時「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整個生活都受影響,有時甚至没法去工作,困擾實在很大」。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唐健綸表示,「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外科治療會有後遺症嗎?費用會不會很貴?」這是在神經外科門診,許多飽受坐骨神經痛所苦的病患,常見的擔憂與詢問。
實務上病患亦常因擔心外科治療後遺症,又未有正確了解即未接受治療,讓健康問題無限延宕,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所以,唐健綸提醒民眾,隨著醫療的與時俱進,目前針對椎間突出已有相當多的治療方式,可供患者選擇,請民眾要及時就醫及診斷,並與醫師討論做出最適合的醫療決策,遠離椎間盤突出的「痛」。
好好的椎間盤怎麼會「突出」?唐健綸說明,脊椎是由一節一節的椎體組成,每兩節椎體間都有一個圓鼓狀的「椎間盤」,「椎間盤」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其間是髓核,周邊是多層的纖維環。當脊椎的血液循環不暢,椎體內壓升高,將導致髓核和纖維環出現退化性病變所致。
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如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瞬間的受力過重、車禍外傷等原因而磨損,纖維環逐漸出現裂隙,髓核便會經纖維環的裂隙向外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進而壓擠到坐骨神經,則可能引發背部肌肉的痙攣、腰痛、腿麻、下肢疼痛及坐骨神經痛等症狀,甚至不良於行的症狀,提醒民眾要即早就醫,避免耽誤治療時間,甚至影響治療後的療效。
唐健綸表示,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可分為非手術及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含物理牽引、姿勢調整、控制體重、藥物(止痛消炎藥物、肌肉鬆弛劑)等方式。經醫師評估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經藥物和復健治療仍有症狀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其治療方式有內視鏡手術、椎間支架及傳統椎板切除,不同治療方式亦各有利弊。
而許多門診就醫患者常詢問,那到底要用內視鏡手術、椎間支架及傳統椎板切除,何者比較好?唐健綸表示,不同治療方式都有其適用的對象及時機,醫師會依病患情形告知可以醫療選擇及風險告知,並由病患選擇。像內視鏡優點為傷口小、恢復快,缺點為費用較高;椎間支架優點則有效增加椎管空間和椎間孔高度、減緩椎間盤退化速度,缺點為費用較高;而傳統椎板切除的優點則可做最大範圍的神經減壓,相對缺點會因減壓範圍過大,可能發生脊椎不穩定的問題。
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呢?唐健綸建議,民眾平日應隨時留意姿勢的正確性,避免腰部處於屈曲位,例如:坐姿保持背部挺直不歪斜,可藉腰枕讓腰部有所依靠,以減輕腰椎間盤的負擔;仰臥時亦可擺放適當高度枕頭,保持腰椎生理性前凸。同時養成運動習慣,加強軀幹核心肌肉訓練,不僅可維持適當的體重,減輕脊椎和椎間盤的壓力,也可強健肌肉,以減少椎間盤突出的發生率。◇
責任編輯: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