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種疾病是為「應聲」。無論你說什麼,都會從體內傳出回應的聲音。大唐御醫張文仲及宋朝道士如何治好了病人的疾病?詩話故事,帶您穿越前朝過往,一覽天下趣聞。
雷丸殺蟲驅邪
根據宋朝陳正敏(一說范正敏)著作的《遁齋閒覽》記載,淮西有一個士人,名叫楊勔(音免),他到了中年時,得了一個奇怪的疾病。每當說話的時候,總會聽到小小的回應聲。這回音聲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從他的肚子裡發出來。
幾年之間,回應聲逐漸變大了。一天,有一個道士看見他,驚訝地說到:「這是應聲蟲啊。倘若再不治療,就要傳染給妻子兒女了。最好的辦法是,你回家後閱讀醫典《本草》,讀到某種藥名,蟲子不應聲時,你就取那味藥來吃。」言外之意,那味中藥是蟲子的剋星,蟲子害怕,不敢應聲。
楊勔按照道士說的去做,找來《本草》,逐一閱讀藥名。當他讀到「雷丸」時,應聲蟲忽然沉默無聲了。於是,楊勔就服用了幾粒雷丸,此後就痊癒了。
雷丸殺蟲,在醫典中確有記載。明朝大醫家李時珍解釋「雷丸」名字的涵義。他說:雷斧、雷楔,都是雷神擊發霹靂,擊打東西時的精氣所化成。雷丸生長於土中,沒有苗,沒有葉子,但能殺蟲驅邪,猶如雷的彈丸。「本竹餘氣所結,得霹靂而生」,雷丸又稱為竹苓,由竹子的餘氣所結,因得霹靂而產生,作為一味中藥,歸胃經和大腸經。它的主要功效殺體內寄生蟲,消除積食,清除胃熱,驅逐毒氣。
後來正敏來到了長汀,遇到一名乞丐,也是患有同樣的疾病。很多人圍著乞丐,看他戲耍。正敏告訴他服用雷丸,可以治療此病。乞丐謝過他,說:「我生來貧窮,沒有其它的生存技能。平常向人們索求衣糧養活自己,唯獨依靠『應聲』而已。」

張文仲巧治應聲蟲
閱讀醫典,巧治應聲蟲,並非個案,在唐代就有先例。《優古堂詩話》的作者吳幵(音堅),有一次閱讀唐朝張鷟(音卓)撰寫的《朝野僉載》,上面記載著類似的病症。大唐時期,洛州有一個讀書人得了應聲病。每當講話時,都會從喉嚨中傳來回應的聲音。他請教當時的名醫張文仲(?—700年),怎麼才能治好這個病。
張文仲是武則天時的御醫,善於治療風疾。自武則天、唐中宗以後,他被公認為是三大名醫之首,另二位是李虔縱、韋慈藏。唐高宗李治病重,頭暈目眩看不見東西。張文仲採用針刺療法,在高宗頭部施針放血,為高宗解除了頭眩之症,也恢復了他的視力。後來,文仲奉命召集當時的大唐名醫,共同撰寫了治療風疾氣疾的諸多藥方。
張文仲治療了很多疾病,但這樣的應聲病,卻沒有遇到過。他徹夜思考,想到了一個辦法,取來《本草》讓書生閱讀。書生閱讀其它的藥名,蟲子都會回應,但有一處蟲子不敢回應。張文仲認為,那是因為蟲子害怕此藥,以致不敢發聲。於是取來那味藥,作成藥丸,讓書生服下。當下病症就解除了。
一樁載於詩話的應聲趣聞,引申出前朝過往,諸人軼事。上天造物奇巧,凡事相生相剋。醫家和道士巧治應聲症,可謂自有其妙。
參考資料:
《優古堂詩話》
《續墨客揮犀》卷五
《本草綱目•木之四》
《舊唐書•方伎傳》卷一百九十一@*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