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9月25日訊】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我們呀呀學語不久的夏夜,我們的長輩便要教我們這首詩了。穿越歷史的長河,歷經歲月的千錘百煉,這首詩依然年輕,象生生不息的种子,在世世代代的生命中播下經久的記憶,光芒燦放,余音繞梁。古往今來,怀鄉之作浩若煙海,唯有它,吟誦不止,代代相傳。其實這里的故鄉,它已超越了現實中那個短暫的時空,引伸到更廣闊的對生命歸宿這种哲理的思考,成為心靈永恒的主題,故哪怕你足不出戶,就在自己的“家”中讀起這首詩時,依舊深遠悠長,有一种說不清道不白的共鳴。其實,這就是這首詩打動人的內涵所在:在這塵世中,哪里是我們真正的家?哪里是我們真正的故鄉?生命在無望中尋覓,在迷失中向往回歸的家園。
若是怀念那個實實在在有形的故鄉,作者自然會朝著一個東,西,南,北方向去望,去寫,但這里卻不是,是“舉頭望月”。為什么?因為生命有迷的一面,也有明白的一面,迷的一面不知今夕何處,而明白的一面卻知生命是從那上面掉下來的,當然是“舉頭”而神往了,這便是怀鄉之作散發的永久的魅力,因為它触動了生命內在最關注的主題:我想回家。
然而,這回家的路竟是那么久遠,那么漫長,生命在這漫漫紅塵中又吟唱了五千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