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月─寫於中秋

華風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看見了嗎,圓圓,在月亮跟走的黑朦朦的大地,默默地坐著無數個家。

夜色柔和的時候,城門裡的聲音總很疲憊,帶著日落後沉寂的氣味。高高的窗裡都關著一些滄桑的故事,還有一堵聰明的老牆堅守秘密。

只有田野裡的花心,青石邊的頑溪,山崗上的紅樹林,在微光中齊聲唱鳴。這是別樣旋律。

月光就是這樣飄落的,從清清亮亮的地方,悄悄的進入窗門。

每一個家都因而響起了淙淙的月聲,圓圓,就像你入夢時無意晃響的腳上的搖鈴。

男人們此刻將成為會航行的海岸,張著歸帆在水上延伸。

女人們帶著花環開始聚集,每一個岸邊都留下過佇望的身影。

星星點點的紙燈遠遠地移動,又在風的盡頭無聲地消隱。時間就是這樣走過的,從混混沌沌的源頭,反反覆覆地流淌,最終消失於遺忘的平靜。

但所有被塵封的記憶,都會在一個童話般的晚上醒來,一片無垠的純白中,再遠的靈魂也會相遇。

那個世界他們的眼睛曾經見過,圓圓。那是天使的翅膀覆蓋的天地,每一個微粒都是一個純淨的王國,都有許多光亮的黃孩子,自自在在地飛來飛去。

那些潔白的羽毛千千年年的飄舞,帶著美麗的傳說和一個古老的希冀。就像你那從沒有陰影的瞳仁,海藍藍的獨自擁有一種歌聲。

但看見了嗎,圓圓,默默的大地上坐著無數個家,總有黑暗在虛空中閃光,總有歡笑破碎後的眼淚。

到他們當中去,以潔淨的月光,以無限的和音,以你天使般的玎玲,敲醒沉睡的心靈。

在這個天上人間約定的時辰,讓苦難的情思穿過遺夢,飛向渴望的團聚。讓漂盪的河流回歸家園,返回初始的溫馨。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認識古蹟日 中秋重返黃金城 (9/19/2002)    
  • 雙向的愛 (1/11/2002)    
  • 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 (12/12/2001)    
  • 滿江紅—秋瑾 (10/25/2001)    
  • 元劇經典─關漢卿著 (10/8/2001)    
  • 從康熙大帝平定台灣詩說起 (9/10/2001)    
  • 辛棄疾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9/9/2001)    
  • 辛棄疾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有賦待月無送月者, 因用《天問》體賦 (9/9/2001)    
  • 越南京人的哈節 (9/8/2001)    
  • 蘇軾 西江月 黃州中秋 (9/6/2001)    
  • 蘇軾 陽關曲 中秋作 (9/6/2001)    
  • 中秋節的由來 (9/3/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電影從媽媽秀雅留給兒子鄭志浩的畫冊開始,用動畫的形式引出雲國及企鵝母子間溫暖的親情故事,讓影片一開始就具備了一種夢幻般美好,也暗示了後續劇情發展脈絡。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新世紀影視於二零二五中國新年正月十五推出的電影《賣房》,目前在乾淨世界平台熱播並引發廣泛討論。因為電影的內容非常寫實地觸及到當今中國的老齡化社會現實以及產生的一系列養老問題、房子問題、贍養問題、職業道德、人生心態等話題
    • 家庭關係是電影創作的永恆題材,翁子光執導的《爸爸》、祝紫嫣執導《但願人長久》、賈勝楓的《流水落花》三部電影都是以親情為主題,聚焦於不同的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展現家庭內部的矛盾、創傷與難以割捨的愛。人生聚散有時,但血濃於水的情感,為子女的無私付出,面對命運逆轉,親人之間的情感掙扎與遺憾,香港在大時代下的愛與痛,都引起觀眾共鳴。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看似沒有任何交通跟文化交流的地方,卻都出現了類似的人物和事件,不由感慨,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那麼冥冥中,是誰在安排?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