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情

——中秋話老年
紫芽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9月21日訊】從大陸回來,特別感覺到那裏的老人越發活得情趣了,只因為在這裏我還有幾個說的上話的老前輩,每次去Party都不乏他們有句挂念,問我近日可生得好?這自然令人生出一份感動來。但卻望他們“滿眼兒孫身外事,閑梳白髮對殘陽”的心境,我又真的不知道該為他們一頌還是一悲了。(法新社圖片)

時逢中秋節,來自大陸的華人又聚在了一起,海角天涯共此良宵,看著一家家老少走進會堂,我也念望起我的家鄉來。家鄉在西北,沒有大都市的風采,那種平靜無爭的環境帶給老人得天獨厚的享受。每年的中秋節那裏都有花燈會,家家老少逛花燈。 孩童時想的是吃月餅、點燈,流年逝去後便想那榕樹下的月光、葡萄、桂花酒,也冥想“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家鄉的問候已經從E-mail裏傳過來了,動情的音樂,美妙的詩文,姐姐當年一舞“千里共嬋娟”依稀就在眼前。我告訴了家人,先生要在今年的中秋晚會上唱“敢問路在何方?”沒想到一家人大煞風景,上下搖頭。眾生舉杯邀明月,嫦娥都從天上來,“三姑夫耍什麼猴精!”這有什麼稀罕?就算唱的離譜,走的拖拍,怎麼追趕也趕不上東方的時間,情味上都一樣的嘛!

今年中秋晚會有卡拉OK大賽,往日裏躊躇滿志的人們一時間陷入了瘋狂。醉酒的,生情的,苦戀的……個個都用心唱了出來,但絕對沒唱出“萬里歸心對明月”來。我知道這些來聚會的人,能談的上故土思情、歸去來辭的,只有我們的老輩們,年輕人早已淡忘了鄉土。好男兒志在四方,誰能去守“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呢?於是辛酸出“老父母遊在四方”。看他們??老親朋相聚他鄉那份情意,真的不比後生來的更湧動、更深長。我看到過露西媽媽為李老先生的題言留字,也看到過馬老先生家的清醇白酒,最忘不了母親節的那次親情會。看老輩間的質樸與淳厚,歎惜我壯年人的淡泊人生。我知道那一杯杯美酒碰出了多少人間妙語,“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人間晚情不是小一輩人能領悟到的。我很想能給老人多創造一點這樣的機會,但也深知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中秋, 我們的老年人大跨步地從默默無聞的小家走出來了,他們組織了合唱團。兒孫們的掌聲響起了,一時間我也就等這曲高昂激動。“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怎麼全變草了?

我的腦子裏聯想著一棵棵遍及天涯海角的小草,不是綠油油、一片片的,是孤零零、一棵棵的,哪會不寂寞不煩惱的? 不知不覺的就又思慮起老人了。我滿喜歡老人的,我喜歡他們的悠閒勁,閑的安心,閑的溫馨。“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很多老人都活明白了。可是凡人間事理,總是有人明白,就有人糊塗。在這兒,我看到聽到了很多有關老人的故事,他們生活的並不是朗朗晴空,多半都很沈重。早年,當兒女們到美國大浪淘金的時候,這些做父母的就開始營建起他們的後勤大軍,那一批人馬僅次於淘金者的總人數,說出來令世界一驚!那時苦,苦得甘甜也苦得辛酸,寫出了勤勞勇敢民族的美稱。老一輩的確也創下了他們無可比擬的功德。當他們把兒女扶上正堂,自己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放不下自己雙腳的沈重,他們找不到自己塌實的土地,哪里才是歸宿?要說兒女們,他們盡心了,光宗耀祖他們做了,豐衣足食他們也奮鬥出來了,可是,身貼在兒女身邊,這些活在異鄉的老人,不管怎麼活都活在一種欠缺裏。我眼中的他們就是太多的憂悶。

在這裏別說是老人,就是年輕人也活的很欠缺。他們終日裏卷在機械運轉的商品世界裏支撐著家,過得精力疲憊,幾乎沒有心境去找屬於自己的娛樂圈。而老人,他們全部生活就是兒女,更談不上屬於自己的文化氛圍,他們是身不疲而心力衰。如今兒女能給他們帶來豐厚的物質生活,卻帶不來精神上的享受。物質是饑飽,精神是生命,如何養好生命絕不是“活著”。

一個多月前我回國探親,主要是看望父母。他們年紀大了,不喜歡出遠門了,就是盼望兒女能常回家看看。我三兩年一回家,看老人真的是一年一見老,一年比一年精神好,我心裏說不出有多安慰。 我常常覺得自己慚愧,不及他人那樣接濟父母,回家時又讓老人家破費。老人一點不以為然,說現在又不是養兒防老的年代,能在身邊的孩子只想沾去不想沾來。他們活在兩袖清風中,活在付出的喜悅裏。那段時間我常常陪伴在父母身邊,總是有講不完的話,述不完的情。父母因為我回來,都捨不得出去晨練。家裏住房沒有我們這裏寬,十多年前的老房子,但裝修之後顯得又舒適又實用。老爸爸就在陽臺上拉開他的八套拳,媽媽常陪我坐在後涼臺的飯廳裏品味家鄉的早餐。一邊專心地打拳,一邊盡興地聊天,每天都如此。媽媽生活得很悠閒,把家佈置的也很漂亮,她總是洋溢著滿足的微笑。爸爸是個老學究,成天泡在書堆裏,一看到我的書稿就知道我失學太久。父母再沒有從前的那些說教了,言語間更多是家常。家裏的客人也比以往更親近,都是一些白髮鬚眉的壽老。家處豐水寶地裏,居市中而不亂方圓,生活十分方便。老人過著老人自己的日子,老戶們比從前生活的更活躍。隔三差五, 單位上發東西,退休人領保健,老年人組織旅遊,消息都是老友們口頭傳達,一人知道大家知道,就連一人領了多少鈔票大家都知道。從早到晚他們都有事,零七雜八的事足夠一個慢慢騰騰的老人折騰天數的。 最美的時間還是早晨,老人們都有自己的小圈圈,一邊鍛煉,一邊聊天,少了誰都有得念頭。我也出去湊過老人圈,當然只是過眼看風情。光明廣場離我家就五分鐘的路,那是新建起的現代公園,幾乎就是老年人的早朝會,舞劍的,打拳的,耍花木蘭扇的。誰說老人只在夕陽下呢?在我看來他們卻是勇在日頭前,前無來世的壯觀。在哪里還能找到這片天地啊!看那鬚眉老爺抖擻起羅袖,蘭花手裏飄灑的帕子,老遠都能竄出香味來。再瞧他壓著閨秀的小碎步,踩著花鼓金鑼,“當!嚓嚓嚓!嚓!嚓!”就亮出相來,京腔一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怎第……”那細佻佻的聲音溫柔地拋給了一邊的婦人:“後面的字,您就給個音吧!”這台外詞竟然也勾出情來,老婦人走上前來,叉腰伸出一指,更是音韻漣漣:“怎一個愁字了得!”於是真的“愁”出了一圈人不笑!

那片天地的確留給我聯綿遐想。可是回到美國就大不一樣了,我眼中的老人竟是如此巨大的反差!從他們的目光裏我幾乎看不到內心的喜悅,總是憂鬱中帶著一屢愁絲。我很少去觸動他們。中國老年人在美國的生活是一大社會問題。我當然無權定論或評定什麼該是老年人的生活,但我一直推崇自我生活,就是一種能夠自我調節的生活。當個人的生活好了,再把良好的情趣帶給他身邊的人去分享。中國老人到美國來生活,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自理。這話有些刺激,但很實際。不是說他們不願自理,而是他們難以自理。在這個金錢社會裏,除了你腰纏萬貫,否則你必須認可三個基本條件才能正常生活:一,不能不說話;二,不能不開車;三,不能不信仰。這三個條件,如果認可不了其中的一條,那麼人就會自我毀滅。想想對一個老人來講,這樣的條件是不是太苛刻了?可這就是事實!在美國生活下去很容易,如要生活的好不容易,對年輕人如此,對老年人也是一樣。如何保持自我存在的價值?如何認識自己在社會、在家庭中的位置?選擇什麼樣的信仰?一系列的問題,老人應該有意識去研究,必定這是一個切身問題。你是漂泊來的舟,這裏必定不是你一把把泥土營建起來的家園,就算是有一方可以讓你停泊的海灣,那也只能是孤舟一宿。 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園,是一代又一代人心血汗水澆築而成的。我們時時都在等待有家園的歸屬感,但我不知這樣的等待會不會太無情?留給老人的期盼會不會太長久?

無論是生活在中國還是生活在美國,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受益於自己,受益於社會,也受益於兒女,因為老人的健康就是兒女的寬慰。我不願老人甘為小草之人,我願他們是榕樹,枝繁而葉茂;我願他們是一片天,有晨起日落;我願他們是一方厚土,每當兒女想家的時候,他就是依託和期盼。

北美大紀元專稿(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中秋節即將來到,各式各樣的月餅早已紛紛出籠。但賞月之余,協和醫院營養科副主任于康提醒大家,月餅為“三高”食品,即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特殊人群小心為妙,普通人也決不能貪吃。
  • 中秋節應景水果文但已開始上市,全台文旦以台南縣麻豆文旦最知名,但一般人無法分辨麻豆文旦和其他文旦的差別,其實麻豆文旦外表不起眼,樹齡愈大,個兒愈小,體型紮實,細皮嫩肉,甜度好,最是好吃,此次可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網站訂購。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將屆,北京市的各大商場都有販賣月餅的攤位,此時又可以見到一些標價人民幣數千元、甚者上萬元一盒的「天價」月餅。據北京業者私下表示,公款消費是「天價」月餅的一個主要銷售管道。中秋節還沒到,北京的月餅市場已是競爭激烈,「忙一季,吃一年」,各廠家、商家比品種、拼包裝,不僅有的將魚翅、鮑魚、燕窩加到餅餡中,更有的將黃金、手機放進月餅禮盒。
  • 開心新班子》前晚在沙田舉行中秋狂歡晚會與觀眾玩遊戲。鄭中基被記者問及與楊千嬅拍拖時是否雙雙賞月﹖他稱入娛樂圈後,中秋節也要開工,故沒有跟千嬅賞月。記者又問他與千嬅復合的進展﹖他稱不想再多講這件事了。
  • 中秋佳節吃月餅賞月,現在的月餅越做越貴,一個甚至上千元都有,在4、50年代窮人買不起月餅,於是賞月時會吃一種月光餅,這種餅圓圓薄薄的,價錢很便宜所以又叫做窮人月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