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埃及古夫金字塔揭密吸引世人關注,大陸方面趕搭熱潮,主動披露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中國計畫,指其對大陸的秦始皇陵、古代鳥類化石、恐龍化石和北京城市建築等著名古蹟也有興趣。
北京青年報報導,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對上述幾項古蹟一直有濃厚興趣,一些研究項目並獲得專項資助。近年遼寧西部多次出土有關鳥類起源的關鍵性化石,引起國際考古學界的重視,大陸的鳥類學家周忠和也因此獲得國家地理學會專項研究資助。
國家地理雜誌記者曾多次深入大陸恐龍化石發現地、秦始皇陵等,實地考察和拍攝。國家地理學會表示,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很多文物都極具考古價值,如果條件允許,國家地理學會非常樂於和大陸考古界合作。
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認為,秦始皇陵和古夫金字塔是一東一西的帝王陵墓,前者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帝王陵墓,後者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帝王陵墓,但不宜太早挖掘。
新華網引述劉慶柱的說話,大陸對帝王陵墓的政策是不主動發掘,特別是對秦始皇陵這種極其重要的陵墓,發掘工作更需非常慎重。只有在各種挖掘技術條件、文物保護技術等各種相關條件都非常成熟時,才是適當發掘時機,否則就不應該主動發掘。
目前秦始皇陵區的考古成果相當豐碩,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八千個兵馬俑、銅車馬;一九九八年,在陵區東部一點三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內發現「鎧甲坑」,出土石製鎧甲、頭盔;一九九九年,出土十二件文官俑,價值和兵馬俑不相上下。近年來在陵區內的新發現,越來越接近秦始皇的墓葬區,文物價值也會愈高,因此吸引不少人的關注,並急於展開進一步的發掘。
劉慶柱說,大陸在考古工作上缺乏「包裝意識」,除了秦始皇陵外,還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遺跡,像漢代都城長安、唐代都城長安和明清時代的北京城,還有許多可以發掘的地方。至於利用科技考古,大陸利用水肺、潛水鐘和聲納技術,在水下考古作業獲得不錯的成績;老山漢墓考古,衛星遙感技術也讓考古人員能準確定位埋葬區域。
(來源:聯合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