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8月16日訊】
★威脅性的誓言:
”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不喜歡你。”
父母的想法是:孩子為什么不听我們的話呢?可能是他們要刁難我們。怎樣才能讓他們放棄這种不良的企圖呢?大人給他們說的都不听,嚇唬他們也不起作用,于是,在此情形下,尤其是當媽媽的就使出自認為是”殺手”的招術:”媽媽以后就不喜歡你。”
心理學家認為:發誓不再喜歡自己心愛的小寶寶,算是一种最嚴厲的管教方式,實踐證明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脅。孩子們靈性很高,會感覺到這种威脅是假的。而且,孩子被大人欺騙了一次,不信任的陰影會長久地留下來,父母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成了說謊者。因此,應當換一個效果好的說法:”我還會喜歡你的,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贊同。”
★什么都無所謂:
”你想干嗎就干嗎,對我無所謂。”
父母的想法是:對孩子干嗎要那么緊張?又是爭論,又是尋找證据給孩子證明什么,弄得神情不安的不值得。孩子自己應當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們遲早要過大人的生活,那就讓他們盡早獨立起來吧!也好讓我們過安靜日子。
心理學家認為:任何時候也不要讓孩子們覺得,他們的行為對你們無所謂。一旦發覺你們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就會馬上來驗證這是不是真的。于是就開始模仿坏的行為,看看會不會因此招致批評。這种后果是很糟糕的。正确的做法是拋棄這种無所謂的態度,即使孩子的行為你們很不滿意,也要与他們建立起友好的關系。碰到這种情況比較恰當的做法是告訴孩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截然相反。但是我想幫助你,因為我喜歡你。你可以在任何需要幫助的時候來找我出主意。”
★過分苛刻嚴厲:
”你應該按我說的做,因為我在家里說了算。”
父母的想法是:孩子應該無條件听大人的話,并認為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則,也是無須討論的問題。不論是多大的孩子,都不能縱容他們,否則他們就會對大人為所欲為。
心理學家認為:過分苛嚴管教往往難以讓孩子們理解和接受,關鍵是要讓孩子明白大人要求這樣做的道理。否則,就會出現大人在場百依百順、規規矩距,大人一轉身就鬧翻了天。正确的做法是樹立信任优于苛嚴的觀念,必要時可以對孩子這樣講:”你現在先按我說的做,晚上我們找時間,再來心平气和地討論為什么這樣做的道理。”
★孩子應當嬌慣:
”孩子還小做不了,一切由我包辦得了。”
父母的想法是:我們准備為自己的寶寶竭盡全力,孩子應該得到最好東西。童年是短暫的,因此要讓它成為美好的,不應該讓童年充滿道德說教、出現失敗和不滿意,我們要盡力讓孩子擺脫困境和不愉快。于是大人就這樣樂此不疲地去揣測并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心理學家認為:被嬌慣的孩子很難适應生活。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的孩子,將來在生活上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盡管父母為孩子做到了面面俱到,而孩子們卻并不感到幸福,相反,孩子們會感到孤立無援。明智的做法是對孩子說:”試試自己做吧,如果做不好,我們會很樂意幫你的。”
★強加的角色:
”我的寶寶是我的好朋友。”
父母的想法是:孩子是我們生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他是那么乖巧,可以与他無話不談,他簡直就象成人一樣能夠理解我們。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為取悅父母可以做任何事情,因為爸爸、媽媽對他們來說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為此小家伙甚至能夠放棄与同齡人玩耍的樂趣而卷入成年人的复雜世界。因此他們自身的問題卻總是懸而未決。
★金錢至上觀:
”投入的錢越多,接受的教育就越好。”
父母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的經濟狀況很拮据,沒有能力來嬌慣自己的孩子,不得不經常拒絕他們的要求,甚至他們的穿著都是舊衣服。總之,似乎只要我們有了更多的錢,就能夠成為幸福的父母。
心理學家認為:愛是金錢買不到的,這听起來像是老生常談,可現實确實如此。生活中高收入家庭的大人試圖努力來滿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低收入的父母不必為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受到良心的折磨。實際上,溫情、關愛、一起玩耍、相互勾通對孩子來的比鼓囊囊的錢包更重要。需要澄清的是,能夠讓孩子感到幸福的絕非金錢,而是他感覺到他對你們是最重要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我的孩子將來要學音樂(或打网球、繪畫),我不能讓他錯過這些机會。” 父母的想法是:我們這輩人許多在童年就幻想過跳芭蕾、彈鋼琴、或者打网球,但沒有机會。現在有了條件,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至于孩子現在不喜歡也沒關系,今后他們會懂得大人們努力的初衷。
心理學家認為:遺憾的是,孩子們不一定懂得父母努力的良苦用心。大人們在自己想象中勾勒的美好前景往往被孩子們的抵触情緒所打破。孩子小時還可以听大人的,當他逐漸長大后,就有沖破父母感情牢籠的愿望和抗議行動,甚至鬧得不可開交。明智的父母在給孩子安排必要和有用的功課的同時,要留出時間給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
★缺乏溫情:
”親吻和諸如此類溫情脈脈的東西對孩子似乎不那么重要。”
父母的想法是:對孩子愛撫、擁抱、親吻,這些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甚至還擔心童年時的溫情會影響孩子長大后的性傾向。主張不要什么擁抱和親吻,与之相比還有更實在和更嚴肅的事情可做。
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都渴望溫情,它有助于孩子們意識到自己被關愛,增強自信心。但要注意分寸和場合,過分強加的關愛可能會把孩子們嚇跑。
★受情緒左右:
”行不行,這要取決于情緒。”
父母的想法是:工作上的不順心、家庭關系不和,大人們隨時有可能把這种情緒發泄到孩子們頭上,并認為這無關緊要,只要隨后請孩子吃一頓或者給他買許諾了很久的玩具,就足夠能把孩子哄高興了。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會為他們良好行為感到高興,也為他們的不良行為而失望,這有助于孩子們樹立堅定的人生价值觀。而大人們出于自私的念頭和受情緒的影響,今天允許這樣,明天又不允許,這會給孩子造成錯覺,認為他所做的一切無所謂正确与否,關鍵是父母的情緒。如果情緒失控的習慣改不了,應當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我情緒好的時候,你不能為所欲為;當我情緒坏的時候,請能夠寬恕我。”
★用于孩子教育的時間太少:
”對不起,我根本沒有時間來照看你。”
父母的想法是:我們的工作任務繁重,孩子上學、放學要接送,回家還要做飯、洗衣、買各种必需品,哪有時間來陪孩子玩耍和讀書?
心理學家認為:大人常常會忘記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那就應該為他們擠出時間。如果孩子們經常听到父母沒有時間照顧自己,自然就會發生感情轉移。建議工作繁忙的父母,哪怕是晚上也要盡可能抽出半個小時,坐在孩子床上,陪他說說話,講個故事,或者讀讀書,与孩子交流時間的長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的質量。
(网易)(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