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原創作者:鵠章
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整本《論語》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孔子“仁”的思想。所謂的“仁”,在中文裡象仁慈、仁愛、仁義、仁民愛物、仁人君子等,形容一種高尚的待人行為,所以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孔子給人留下了一個做人的辦法,中庸思想。”(《轉法輪》卷二,“不修道已在道中”)《論語》裡那些精闢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言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成為中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部份。但是只要再注意看一下《論語》,在這本孔子過世後弟子們追憶整理的言論集裡,孔子多次提到“道”,例如最具代表莫過於“裡仁篇”中談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麼不說“朝聞‘仁’”呢?整本講“仁”的精神與思想的論述中,竟然冒了個“道”,甚至重要性遠大於“仁”,這位對弟子不談怪力亂神,卻又注疏形而上、玄奧又超常之“易經”的老師,葫蘆裡到底裝的是什麼藥?
在“裡仁篇”同時又有段對話,從修煉的角度不難看出些端倪:
子曰:“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是,我懂)”。子出(孔子出去了),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很顯然藉與曾參的對話,把“道”的心法說給眾弟子悟一悟。我們知道孔子也是個修道人〔1〕,道家修煉是單傳,過去師父傳法,誰悟性高、根基好,誰得法。這顯然是段修煉對話,只是這個曾參很可能不是個大根基之徒,明明告訴他“一以貫之”,竟然用了“忠”與“恕”二個概念來描述老師的道。如果白天知道了忠、恕二字的內涵,晚上死了都不後悔,這未免太小看夫子之道!
那麼何為夫子之道呢?在“衛靈公篇”又有一段對話談到“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子貢名),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你認為老師的見識是博學多聞而來的嗎)”
對曰:“然,非與?(是,難道不是嗎)”
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錯了,我一以貫之)”
這兒可見夫子之“道”不是源於博學多聞。所以根本不是跟弟子談做學問,真道無關乎學習。其實呢,想了解夫子之道,不從孔子所注疏的易經系辭,恐怕難窺所以,《系辭上傳》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見“道”乃天下之真理,真理的最大特色就是至簡至易,越高的道愈簡愈易,所謂大道至簡至易,這就不難體會為什麼孔子一再地說,道一以貫之,一以貫之!那麼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就是形容“得道”,懂修煉之道。而“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就是說,只要得道,修道人返本歸真的功夫下得夠久,功夠大,那麼圓滿得果位不就在其中了嗎!
所以孔子一直鼓勵讀書人要立志求道,所謂“士志於道”(“裡仁篇”)。教導弟子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禮、樂、射、御、書、數)”(“述而篇”),前二項關乎修煉,解生死,後二項才是為人治學。那麼孔子為什麼又對弟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呢?這個問題可能千古來難倒許多常人學者。在《轉法輪》第三講,師尊早把這迷給掀了底了:“真正地修煉,馬上就遇到生命危險……有許許多多氣功師不敢往高層次上傳功帶人。為什麼?他就是做不了這件事情,他保護不了你。過去有許多傳道的人,他只能教一個徒弟,他維護起一個徒弟來還差不多。”所以孔子並非下世傳法的覺者,他是典型由士大夫走向修煉的典範,在“述而篇”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所謂“好古”就是遵尋承襲中國古老學問,在易經系辭裡都談到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這些都是帶有修煉色彩宇宙生命之學,孔子從“十五志於學”--勤奮學習古文化,到“知天命”--開智,了解生命的意義,“五十學易”踏上修煉之路,成為修煉人。所以在常人社會表面就是教導弟子為人處世與治學之道,漸漸隨著孔子自己對真理認識日深,自然把修道的內涵不聲不息溶入其中,讓根基好的弟子也走向修煉之路,因為保護不了弟子,修煉之事涉及生命源與累世業,過去懂道之人都知道是不能明講的,都要靠悟的。所以才會有對一般弟子、對常人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內心卻真信向道,崇拜老子、彭祖能修道開悟、返本歸真。出現這種外儒內道的特殊現象,其實這說明瞭儒家修煉就是道家。另方面做一個仁人,“克己復禮”,從做一個好人開始,修心性這也是修煉的根本基礎。因此從修煉角度,看孔子一生、思想歷程,就一覽無遺,讀《論語》,自然前後貫通、無所矛盾!
所以“夫子之道,修‘真’而已!”
那麼再從孔子自學求道過程中,我們不難理解孔子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矣”,可見“道”之珍貴、稀世啊!而聞道難,難甚於登天,要“聞道”,意思就是能遇到有人能明明白白地把修煉之道說給人聽,這必須得剛好遇上覺者下世,聞道者本身又是一位會辯認者,所謂“上士聞道”。從這個角度看,“朝聞道,夕可死”另一個意思就是:能誕生在一個覺者下世的年代聽其說法傳道,又有緣能悟者;白天遇上了,晚上死了都不覺得可惜、遺憾後悔啊!換句話說這種機緣要給孔子遇上了,晚上死都樂著呢。
這些《論語》裡困惑筆者多年的疑問,在讀《轉法輪》過程中,會心微笑,恍然有感,答案盡在其中矣。解了孔子之“朝聞道,夕可死矣”,另一段師尊在《精進要旨》中說:“法輪大法是把宇宙的特性(佛法)萬古以來第一次留給了人,等於給人留下了一部上天的階梯,……”就留給讀者去體會。
這真是一個連孔子都會羨慕的年代!
轉載於「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