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比分-凤凰彩票平台-支持人民币的博彩公司

儒道本是同根生(三)─ 也談夫子之道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原創作者:鵠章

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整本《論語》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孔子“仁”的思想。所謂的“仁”,在中文裡象仁慈、仁愛、仁義、仁民愛物、仁人君子等,形容一種高尚的待人行為,所以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孔子給人留下了一個做人的辦法,中庸思想。”(《轉法輪》卷二,“不修道已在道中”)《論語》裡那些精闢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言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成為中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部份。但是只要再注意看一下《論語》,在這本孔子過世後弟子們追憶整理的言論集裡,孔子多次提到“道”,例如最具代表莫過於“裡仁篇”中談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麼不說“朝聞‘仁’”呢?整本講“仁”的精神與思想的論述中,竟然冒了個“道”,甚至重要性遠大於“仁”,這位對弟子不談怪力亂神,卻又注疏形而上、玄奧又超常之“易經”的老師,葫蘆裡到底裝的是什麼藥?
在“裡仁篇”同時又有段對話,從修煉的角度不難看出些端倪:

子曰:“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是,我懂)”。子出(孔子出去了),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很顯然藉與曾參的對話,把“道”的心法說給眾弟子悟一悟。我們知道孔子也是個修道人〔1〕,道家修煉是單傳,過去師父傳法,誰悟性高、根基好,誰得法。這顯然是段修煉對話,只是這個曾參很可能不是個大根基之徒,明明告訴他“一以貫之”,竟然用了“忠”與“恕”二個概念來描述老師的道。如果白天知道了忠、恕二字的內涵,晚上死了都不後悔,這未免太小看夫子之道!

那麼何為夫子之道呢?在“衛靈公篇”又有一段對話談到“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子貢名),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你認為老師的見識是博學多聞而來的嗎)”

對曰:“然,非與?(是,難道不是嗎)”

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錯了,我一以貫之)”

這兒可見夫子之“道”不是源於博學多聞。所以根本不是跟弟子談做學問,真道無關乎學習。其實呢,想了解夫子之道,不從孔子所注疏的易經系辭,恐怕難窺所以,《系辭上傳》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見“道”乃天下之真理,真理的最大特色就是至簡至易,越高的道愈簡愈易,所謂大道至簡至易,這就不難體會為什麼孔子一再地說,道一以貫之,一以貫之!那麼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就是形容“得道”,懂修煉之道。而“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就是說,只要得道,修道人返本歸真的功夫下得夠久,功夠大,那麼圓滿得果位不就在其中了嗎!

所以孔子一直鼓勵讀書人要立志求道,所謂“士志於道”(“裡仁篇”)。教導弟子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禮、樂、射、御、書、數)”(“述而篇”),前二項關乎修煉,解生死,後二項才是為人治學。那麼孔子為什麼又對弟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呢?這個問題可能千古來難倒許多常人學者。在《轉法輪》第三講,師尊早把這迷給掀了底了:“真正地修煉,馬上就遇到生命危險……有許許多多氣功師不敢往高層次上傳功帶人。為什麼?他就是做不了這件事情,他保護不了你。過去有許多傳道的人,他只能教一個徒弟,他維護起一個徒弟來還差不多。”所以孔子並非下世傳法的覺者,他是典型由士大夫走向修煉的典範,在“述而篇”孔子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所謂“好古”就是遵尋承襲中國古老學問,在易經系辭裡都談到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這些都是帶有修煉色彩宇宙生命之學,孔子從“十五志於學”--勤奮學習古文化,到“知天命”--開智,了解生命的意義,“五十學易”踏上修煉之路,成為修煉人。所以在常人社會表面就是教導弟子為人處世與治學之道,漸漸隨著孔子自己對真理認識日深,自然把修道的內涵不聲不息溶入其中,讓根基好的弟子也走向修煉之路,因為保護不了弟子,修煉之事涉及生命源與累世業,過去懂道之人都知道是不能明講的,都要靠悟的。所以才會有對一般弟子、對常人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內心卻真信向道,崇拜老子、彭祖能修道開悟、返本歸真。出現這種外儒內道的特殊現象,其實這說明瞭儒家修煉就是道家。另方面做一個仁人,“克己復禮”,從做一個好人開始,修心性這也是修煉的根本基礎。因此從修煉角度,看孔子一生、思想歷程,就一覽無遺,讀《論語》,自然前後貫通、無所矛盾!

所以“夫子之道,修‘真’而已!”

那麼再從孔子自學求道過程中,我們不難理解孔子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矣”,可見“道”之珍貴、稀世啊!而聞道難,難甚於登天,要“聞道”,意思就是能遇到有人能明明白白地把修煉之道說給人聽,這必須得剛好遇上覺者下世,聞道者本身又是一位會辯認者,所謂“上士聞道”。從這個角度看,“朝聞道,夕可死”另一個意思就是:能誕生在一個覺者下世的年代聽其說法傳道,又有緣能悟者;白天遇上了,晚上死了都不覺得可惜、遺憾後悔啊!換句話說這種機緣要給孔子遇上了,晚上死都樂著呢。

這些《論語》裡困惑筆者多年的疑問,在讀《轉法輪》過程中,會心微笑,恍然有感,答案盡在其中矣。解了孔子之“朝聞道,夕可死矣”,另一段師尊在《精進要旨》中說:“法輪大法是把宇宙的特性(佛法)萬古以來第一次留給了人,等於給人留下了一部上天的階梯,……”就留給讀者去體會。

這真是一個連孔子都會羨慕的年代!

轉載於「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只見孫武威武的站在原地,他嚴肅的對宮女說:「戰場上,士兵紀律弄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接著他沉默了一下,繼續說:「但現在已經解說的得清清楚楚,卻不遵照號令行事,那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 闊少爺帶著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騎著馬,不時就揮揮馬鞭,還一邊對人炫耀:「我這根馬鞭哪,值五萬塊呢!」
  • 想唱出一首動人的歌曲,需要學習歌唱技巧嗎?當然!薛譚很幸運遇到一位高功夫的老師,但是要學好歌唱的本事,除了努力認真練習之外,還有什麼重點嗎?
  • 狙公愛養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後,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實,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實。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沒有不一樣嗎?
  • 楊布差點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楊布的哥哥是怎麼讓生氣的楊布能夠冷靜下來?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 在一片江雪裡的心情會是什麼樣?你心中的江雪圖又是什麼模樣?一起領略柳宗元詩裡的意與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