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吳氏的起源

font print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吳氏源於姬姓吳國,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於戰國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讓賢故事。  

周部落(姬姓)的首領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小兒子季歷賢仁而有才幹,娶賢惠的太任為妻,生下個兒子叫姬昌,倍受古公寵愛。古公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希望於姬昌。  

大兒太伯、二兒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於是就自動讓賢,趁古公有病的時候,以給父親採藥為借口,遠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吳越地區,不再返回陝西,並在那裏斷髮紋身,顯得無法任用,以此來迴避季歷。  

當時江南還很落後,由於太伯、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地土著擁立太伯為領袖,建立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子,死後由弟仲雍繼承君位,並世代相傳。  

與江南吳國逐漸興起的同時,居住在陝西岐山一帶的周部落發生了重大變化。古公傳位給季歷,季歷傳位給姬昌(即周文王)。姬昌死後,其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他的遺志,聯合諸侯,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初,姬發尋求太伯、仲雍的後代,當時仲雍的曾孫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另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舊址處,並把他們正式列為諸侯。  

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包括如今江蘇、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後期開始強盛。  

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國;傳到其子夫差,又戰勝越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並北上與晉爭霸。  

後來由於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吳國反而被越王勾踐打敗,於公元前473年亡國,吳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殺身亡。吳國王族子孫避難四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姓
氏,就是吳氏。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新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發展繁衍,後分為鄱陽吳氏、浮梁吳氏、余干吳氏、樂平吳氏、安仁吳氏、進賢吳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於江浙一帶,一部份逃難至安徽歙縣,後又分衍出一些分支;還有一部份逃至今山東、河南一帶安家落戶。  

吳氏遷居台灣是從1291年開始的,那一年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奉命率領6000人乘船出使台灣,成為吳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謀生創業。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東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與此同時,吳氏還有大批人南遷到越南。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個姓,按人口數排列,吳姓列為第六大姓。  

吳氏入朝鮮的歷史也很悠久,發展至今,吳氏在朝鮮的143個姓氏中是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  大約自明代開始,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很多吳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歐美,他們大都聚族而居。  

吳氏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同時,在苗、滿、蒙古、鄂倫春、錫伯、回、哈尼、侗、壯、白等少數民族中也佔有一定數量。

──轉自《中華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百家姓—–李氏的起源 (6/29/2002)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規模和太陽系相近的行星系 (6/15/2002)    
  • 中國:28處世界遺産面臨大考 (5/15/2002)    
  • 1973年5月14日 美國發射天空實驗室 (5/14/2002)    
  • 百家姓—–丁氏的起源 (4/7/2002)    
  • 百家姓—–王氏的起源 (2/25/2002)    
  • 洗澡的小男孩 (11/13/2001)    
  • 洛陽之遇 (9/29/2001)    
  • 一笑傾國 (9/22/2001)    
  • 鮮于樞 行草真蹟 (9/22/2001)    
  • 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 (8/31/2001)    
  • 北風和太陽的力量 (8/26/2001)    
  • 「姓」與「氏」大不同 (8/21/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 百年前渡黑水來台灣木匠子孫 ,八句《認祖詩》遙心繫武漢。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於亂世,現今疫情蔓延之時,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許值得省思借鏡。
    • 在傳統文化裡徜徉是極其有趣的,誰要我們擁有如此悠長的歷史之河呢。不經意之中,就在哪裡遇見了自己。啊呀呀,你的來歷、你的觀念、你的愛恨情仇,原來都有出處。
    • 屈原姓羋(米),氏屈,名平,死後獲得諡號為「原」。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僅有姓還有氏,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叫羋原。
    •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了使民眾了解台灣五大家族,近百年來,在台灣產業現代化與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特舉辦「百年風華-台灣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史料。
    • 中國古人重視姓氏,也重視名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跟“姓氏”一樣,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個分離的概念,“名”與“字”不可混為一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