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恆的思索–《黃鶴樓》新解

黃靚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18日訊】崔顥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嚴羽在《浪滄詩話》中稱此詩是唐人七言詩第一。詩仙李白看此詩后也是“眼前有景寫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中國八十年代出版過一本中國文學史,曾作過中文系大學生的教科書,書中說這首詩抒發了“登臨吊古,怀土思鄉”之情,其它的書也大都采用這种說法。這种說法其實不夠确切。讓我們看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去?
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代傳說,武昌蛇山面臨長江,景色壯觀,仙人曾在此乘黃鶴升天,因此建樓紀念,取名“黃鶴樓”。詩人登此樓,此時并沒有留意眼前的壯麗的景色,卻被這美麗的傳說深深吸引。詩的前四句一气呵成,气勢萬鈞。前三句,句句有”黃鶴“一連三個黃鶴,對黃鶴的熱切呼喚躍然紙上。四句中連用二個“空”字,寫盡了“仙去樓空”的惆悵。這四句絕不僅僅是“借典故入手擒題”[1] 更不是一般的登臨怀古,而是淋灕盡致地表達了作者對仙人乘黃鶴而去的無限向往﹔對自己能夠得道成功,有個永久歸宿的企盼﹔對黃鶴一去不返的深深遺憾和悵然若失之感。詩人的這种心情在他的另一首詩《行經華陰》中可得到印証。詩人到長安,路經華陰時下了這首詩。首句是“O□i太華俯咸京”意思是高峻、巍峨的華山俯視人間的京城長安。華山自古認為是“眾神之地”,一個“俯”字寫出神仙之地的居高臨下,仙地的崇高,京城的渺小。詩的最后一聯是“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詩人此次到長安未必不是去追名求利,其實名利客也包括自己。詩人看到飄逸出塵的華山感嘆自己何苦為名利奔波,不如在此山修道長生。

五、六兩句作者從暝暝的思索中回到現實。仙人黃鶴杳然已失,而眼前的景物,漢陽城、鸚鵡洲、睛川、草木歷歷在目。眼前的景物可以說是美好的,卻抹不去詩人對仙人的向往。“日暮鄉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此處的“日暮”語意雙關,既指“太陽西沉”“黃昏到來”,也指人生之將盡,“日暮途窮”,有人生之將盡,歸程無處的茫然。“鄉關”一般指”家鄉”《中國文學史》一書据此引出“怀土思鄉”的結論。若解釋成“家鄉”有如下几個問題:

一、与前四句意思不連貫,思念家鄉与仙人乘黃鶴升天有何關系?
二、与情理不合,自己的家鄉在何處,怎能不知?
三、這樣理解有些拘泥和膚淺。

若把“鄉關”泛指“歸宿”就更為确切和順暢。古人修道成仙乘黃鶴冉冉而去,飛向那美好的歸宿,而我的歸宿在何處?站在煙波浩渺的江邊,想到歸程無處怎不使人發愁。詩中最后一個字“愁”,真是水到渠成,极有分量。

縱觀全詩,此詩絕不是“登臨吊古,怀土思鄉”之作,而是一個覺醒的人對生命的思考,對如何將短暫的人生歸入真正永恆的深深思索。

參考文獻

[1] 《休閒唐詩鑑賞》湖北出版社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扭轉遊客連年遞減趨勢,被譽為「天下江山第一樓」的武漢黃鶴樓管理處昨日開始向社會公開徵集「黃鶴樓文化理念」主題詞,作為對外進行旅遊促銷的口號,如獲採用每字一千元人民幣。
  • 這首詩被推為唐詩中七言律詩第一首,稱為千秋絕唱的奇作。的确,前四句巧用黃鶴的神仙故事与黃鶴樓連用,一气呵成,抒發怀古之豪情,白云千載,鶴去樓空,緊接著后四句拉回現實,日暮黃昏,憑樓遠眺,煙波迷蒙,愁腸万种:何處是故鄉?當年譽滿天下的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見此詩而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詩是吾家事」,這不僅是家族傳承的訓勉,更是他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詩歌,對杜甫而言,早已超越了抒情遣興的工具,或是干謁求進的手段,而是他存在的方式,是他思考、感受、回應這個世界的根本途徑。當現實將他逼入絕境,官場失意、家國殘破、身體衰敗,唯一能緊握不放的,或許只剩下這支濡染了畢生心血的筆。
  • 旭日冉冉灑金光 霞光瑞彩染穹蒼
  • 大幕一拉神下凡,天女飄飄彩雲間。 神韻演出風采熠,傳統文化展內涵。
  • 沒有喧鬧的爭鳴, 沒有指揮的引領, 沒有人中的憤憤不平, 只有慈悲的善念在心中。
  • 雅韻高姿獨秀 道骨仙風玉瘦 冰雪助貞柔 一味金心守候
  • 大法修煉去人心,遇事對照真善忍。 修真養性善德在,「四.二五」是見證人。
  • 我問你為何來到這裡? 你說只為有一個合法的環境自由選擇大法修煉。 我問你為何來到這裡? 你說這是內心的呼喚,別無他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