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彩票 申请-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國歷法介紹(三): 今日節气 –“芒种”

史珂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7日訊】芒种是二十四節气中的第九個節气。芒种是反映物候的節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節。有人把“芒种”解釋為“忙种”意思也是相通的。每年6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麥、小麥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春爭日,夏爭時”,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种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以后,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即將進入梅雨期。

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与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此處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种節气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節气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三九期間刮東風与芒种節气的降水有對應關系。

用冬季天气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气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种節气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种節气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蓬塵里;桃花落在蓬塵里,打麥打在泥漿里”,与此意思相似。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干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与芒种節气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气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种節气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

以上這些民間諺語,經气象資料驗認,准确率達70%以上,比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气象預測還“科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天) 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与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据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 二十四節气是以太陽歷為基礎,根据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起,每15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气”和一個“節气”,全年分十二個“中气”和十二個“節气”,以后合稱為節气。
  • 談起歷史上的賢后,許多人都會聯想到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太祖的馬皇后,而魏武帝曹操的妻子卞后卻鮮有人提及。或許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奸雄形象太深入人心,讓曹操及家人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但只要我們翻看歷史就不難發現,卞后的賢德和遠見足以比肩歷代[ascii]著[/ascii]名的賢后。
  •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宋之問是唐代詩人,他與另一詩人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是唐朝近體律詩的代表人物。
  • 張巡帶兵軍紀嚴明,陳琳檄文文筆俊美。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歷史上的北伐戰爭,既有晉代祖逖中流擊楫的豪放意氣,也有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盡瘁,更少不了岳飛北上抗金、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正因為這些千古流傳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賦予銳意進取、統一國家的意義。
  • 梁國邊亭的人暗中幫楚人灌瓜而使兩國友好,曾參耕耘誤斬瓜根而被父親杖打。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