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翠英繪畫畫解–《獨覽梅花掃腊雪》

武漢仁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5日訊】《獨覽梅花掃腊雪》/法輪功學員章翠英作

又名《獨覽梅花》,“中國畫是無聲的音樂,有節奏,有韻律,能給人帶來輕松、愉快、遐想、回味和深思。我曾畫了一幅音樂的符號1234567‘獨覽梅花掃腊雪’。”(章翠英《我的藝術之路》)這是作者在藝術上的探索和嘗試,她試圖通過繪畫作品讓人們體會到音樂的趣味,她想描繪一种視覺和听覺相通的“通感”意境,一种“畫中有樂,樂中有畫”的境界。

我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朱自清(公元1898-1948年)先生,早就進行過這方面的探索,他有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就描述了這种“通感”的意境。他看到荷葉像“舞女的裙”,月光下白色的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他聞到荷葉的“清香”,這“縷縷清香”,使他感到仿佛听到“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為什么會這樣呢?這“縷縷清香”,或濃或淡,似有似無,忽遠忽近,若疾若徐,使他感到具有某种旋律和節奏感,好像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歌聲那樣。這里描述了一种嗅覺和听覺相通的“通感”意境。“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一种西洋樂器)上奏著的名曲。”月光在荷塘中的“月色”、“光与影”是作者看到的,他覺得月色的“光与影”似乎有著某种“和諧的旋律”,感到好像听到“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又描述了一种“畫中有樂,樂中有畫”的境界,一种視覺和听覺相通的“通感”意境。

前面作者在《醉八仙圖》的畫解中寫道:“八仙醉了,作者醉了(她是中秋節醉后畫的),連我們看這幅畫的人聞到點酒味儿也都醉了。你嘗,王母娘娘的蟠桃真好吃!你喝,王母娘娘的美酒真香啊!”看飲酒的畫——產生“條件反射”——聞到酒味儿了——甚至有點醉意。這是不是也可以說是視覺和味覺之間的“通感”呢?俄羅斯科學家巴甫洛夫研究“條件反射”,每次喂狗就搖鈴,后來一搖鈴,狗就吞唾液,其實根本就沒有端狗食來。這是不是也可以說是听覺和味覺之間的“通感”呢?所以“通感”也者,其實不只是作家和畫家才有,我們每個人都有,連狗也有,只是你平常不太注意而已。這都是常人層次感覺之間的“通感”。

“老聃(dan)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听。……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列子仲尼》)亢倉子承認自己具有特异功能,能“視听不用耳目”,他不承認自己能“換感”——把感官調換一下,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听,所以,他認為傳言是錯誤的。其實,用耳朵識字現已為實驗所證實,只是用眼睛听還沒听說。當然,這已不是常人層次的“通感”,而是超越常人層次的特异功能了。

More paintings see: www.zhangcuiying.org(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達摩(公元?—535?年),全名菩提達摩,南印度人,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十八代弟子,中國禪宗(——一种改良的佛教)的創始人。他看到佛法在印度沒有希望了,就于公元527年去中國北方傳佛法。經過長江的時候,既沒有橋,也沒有船,他站在一片大蘆葦葉子上,用佛法神通渡過了濤濤的長江天塹(qian)。“釋迦牟尼那個時代原始佛教是講功能的,……佛教傳入中國也是一樣,歷代出現許多高僧,達摩來中國時一根蘆葦渡江。”(《轉法輪》第247-248頁)這幅畫就是畫他“一葦渡江”的情景。
  • 又名《老壽星圖》。“南極有仙翁,与天地同久,老鶴一千年,比之才小壽。”中國古代傳說,天上有一顆星星叫壽星,又叫南極老人星,這顆星星出現則天下太平。所以建廟供奉他,祈求他保佑國泰民安,百姓多福多壽。
  • 中國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叫麻姑,她非常年青美貌,總是像十八、九歲的大姑娘,但實際上她已經活了不知多少万年了。比如有一次她對朋友說:“自從上次接待你以后,我已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了田地。不久前到蓬萊海邊,東海的海水只有我們上次見面時的一半那么深了,可能又快要變成田地了吧?”這就是“滄海桑田”或“滄桑”一詞的來源。大家知道,那种地質的變化是以多少万年為計量單位的。常人誰能在不到一百年的壽命中看到大海變成田地,或田地變成大海?何況麻姑竟看到三次半!這种話真的還只有神仙才說得出來。
  • 八仙的傳說可能始于唐朝,而且歷代有各种不同的說法,民間傳說(這里采用明朝以后的說法)有漢鐘离、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等。從表面上看他們很不相同,曹國舅是皇帝的親戚;鐵拐李是個跛足的殘疾人,拄一根鐵拐杖,像個叫花子;何仙姑是年青漂亮的女人;張果老鶴發童顏,銀須飄拂,常倒騎一只小毛驢;韓湘子是唐朝文學家韓愈的侄儿,愛吹笛子;漢鐘离總是手搖一把芭蕉扇等等,但他們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形象和風格,是藝術家發揮想象力的傳統的藝術題材,在戲劇、繪畫、雕塑中常有表現。成語中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武術中還有“醉八仙拳”。
  • 鐘馗(kui),又名終葵,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門神。据說他能斬妖除魔,甚至吃鬼。他吃起鬼來就像我們吃餃子似的,一口一個,鬼當然非常害怕他。所以老百姓都喜歡把他的畫像貼在門上,以驅鬼辟邪。
  • “獨坐幽篁里,彈琴复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王維五言絕句《竹里館》)唐朝的王維(公元701-761年)是一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兼大畫家,他的《竹里館》是一首著名的唐詩,故常有畫家愛畫此詩意。但大都是畫一位男人(多為老人)在竹林里彈古琴。章翠英推陳出新,畫一位少女,她說:“昔人寫此詩,類皆作須眉。余今偏畫一美人,自覺另有一种清靜幽冷境界。”此畫甚得錢老(君匋)贊賞:“……過去寫這首詩的畫家盡管有的是,但在畫面上都是寫有胡子的古裝老人,從來不作仕女。當然寫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但寫仕女又未始不可。采荇(xing)女士敢于寫別人所不敢寫的,這已經是在舊的觀點上邁出了一步,且意寫的幽篁何等清遠,教人想起清代的改琦(qi)、費丹旭等大畫家的作品來,他們所作早已膾(kuai)炙(zhi)人口,可不待言,如在這种境界中畫一位妙齡女郎坐著彈琴,更能使畫面產生瀟洒脫俗的气氛,和畫一個書生,其情趣全然不同。寫古人詩意,應理解詩的內在情趣,表現出來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陳套。她能在幽篁仕女中,創一新境界,這种變革頗有一點勇气才能做到,……”(錢君匋《序一》)
  • 自五月二十一日起,來自澳洲悉尼的杰出畫家,又是法輪功修煉者的章翠英女士在波士頓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個人畫展。
  • 1986年《書与畫》雜志社舉辦全國以詩征畫比賽,題目是唐詩“已涼天气未寒時”。唐末代詩人韓翃(hong)翎(ling)(公元842-914?年)以寫香奩(lian)詩著名,他的感時述怀之作,在唐末詩壇上頗具光彩。韓翃還善于借助環境,以含蓄之筆寫閨閣情緒,不言情而自然蘊情其中。如他的七絕《已涼》:“碧闌(lan)干外繡帘垂,猩色屏風畫折枝。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气未寒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