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唐代文物多元文化融合的境界,可從而看出當時的手工藝技巧,也可以了解科技在文物製作的神奇意境;藉由展出的銀鎏金雙蜂團花紋香囊與銅鎏金龍,體會一二。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鎏金雙蜂團花紋香囊,是皇家供奉佛指舍粒的頂級文物,是當時用以填裝香料的手持物,或吊掛在轎子上的裝飾物。銅鎏金龍則是出土於西安草場坡的陪葬品,以飛天的獨立站姿造型取勝,是這次唐代文物大展的代表圖像。兩者共同的特徵皆是科技形象的文物。
至於廣受讚譽的金龍,其重點在於兩足著地與尾巴平衡的關係,緊湊的造型建置出相當討喜的飛龍意境,被用作唐代文物的圖像代表,絕非偶然。
據了解,當時的冶煉金工,由銅鎏金龍可見一斑。尤其雙足著地、各爪搭配龍身之餘,最後由一段罕見的龍尾前伸過頭,將金屬製品的重心與平衡,藉由一段短短兩尺不到的金屬來達到,而僅由雙點落地即可站立的平衡,於今觀之,都是一件高難度的工藝製品。
雖然此龍兩足可立,但陝西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得知台灣高頻率的地震環境,最後還是忍痛,將此龍以釣魚線層層綁住,以免飛龍在天的形象卻因地震翻落,甚至斷裂於台灣,一世千餘年的英名毀於一旦。
(中時電子報 2002年6月17日)(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