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31日訊】在“文革”中有兩人因某事共同罹難,打入“牛棚”。雖然這在當時并不算什么,但其中一人卻整日為眼前之事困擾,總想給人說清但又無處可說或無人來听。便常常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頭發一把一把地落……后來幸好因偶然因素得免,但人已脫形,瘦骨嶙峋,几有隔世之感。
而另一位同時罹難之人。開始雖然想不通,但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現實。他分析形勢、認為在眼下肯定解說不清。而等待一段時間,事情自然水落石出。基于此,他迅速進入正常生存狀態:干活,盡力將活干好;受批判,也以曠達心情對待;這樣一來,吃飯睡覺似乎沒有受大的影響,身心良好,等到出“牛棚”時,還學得一手木工手藝。家里擺了几樣木工家具,制作精美,是他自己的手藝,看過的人都十分贊賞。
在生存過程中,我們能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一些人總有樂呵的事。這件事明明失敗了,可他仍從別人寬慰的言辭中獲得進一步做好的勇气;對自己的失敗并不過分經意,但對成功卻怀有無限希冀……因此,他總能怀著一份光明的心情;他的樂觀常常感染人,這种自我平衡的心態、能保持、支撐他很好地面對這個塵世。
當然,另一种心態的人遇事時總是惊慌失措。他們將每一件具體事的得?搊o極重、看成自己生命某個階段的全部;所以在旁人看去并不多么嚴重的事、對他便似乎天塌地陷、以致寢食難安,懮思重重。在這些人臉上,總是一副陰云密布的樣子、使人感到厭抑,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和溝通、他們更難從這种狹窄的思維中解脫出來。
這种面對世界愉悅或懮思的態度,當然与人們的家庭教育、個人性格、社會閱歷等方面有關,但是,它們并不是‘成不變,不可調整的。愉悅態度我們暫不去說,懮思心情的人,在這個世界中,常常并非真正經歷無數、體味無數、思考無數之后產生的大悲憫,而實在是思維習慣上有一定缺陷所致。
偶然讀禪書、見到上面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整日在一個路口哭著。人們不明所以,只見她光哭,就稱她“哭婆婆”。一天、一位禪師路過此地。見到此种情形,便不由上前打听。老太太告訴禪師,她有兩個女儿,一個嫁給厂賣傘人家,一個嫁給了賣鞋人家。每當天晴的時候,她就想起賣傘的女儿,想到她的傘眼下賣不出去,因之傷心而哭;而每當天雨的時候,她又想起賣鞋的女儿。想她的布鞋一定賣不出,因之傷心。所以,無論滅晴天雨,她便總是哭。
禪師脫口便說,下雨的時候你想賣傘的女儿生意好,天晴時你要想賣鞋女儿賣得好。只此一番話,街頭上便多了個總是樂呵呵的“笑婆婆”。生活中大約常這樣,事情的好坏有時只是個看法角度問題。而擺正心態、調整眼光,是需有別人幫助可最終卻必須自己來做,結局好坏就在自己手上。上帝常常把机會优先給那些不過分怨懮的人。
(三九健康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