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篮球盘口 - App Store shouye
歷史故事

1917年5月10日 京師“伶王”譚鑫培病逝

(http://www.iloveguava.com)

1917年5月10日,京劇大師、一代伶王譚鑫培病逝。

譚鑫培,湖北江夏(今武昌)人。1847年生,幼年隨父到北京,入金奎科班習藝,學老生。父名志道,演老旦,有“叫天”之稱,故鑫培藝名爲“小叫天”。出科後搭永勝奎班。變聲期倒倉,改演武生,曾在京東一帶農村演出。不久回北京,入三慶班,演武生兼武丑。班主程長庚對譚十分器重,收爲義子,並讓他兼武行頭目。嗓音恢復後,又開始演唱老生戲,並向前輩名家程長庚、餘三勝、王九齡、盧勝奎和同時代人如馮瑞祥、孫小六等虛心學習,但此時仍以演出武戲爲主,長靠戲如《挑滑車》,短打戲如《神州擂》,箭衣戲如《一箭仇》,武丑戲如《五人義》以及《金錢豹》、《芭蕉扇》的孫悟空等,均爲觀衆所讚賞。

清光緒六年(1880)程長庚去世後,譚脫離三慶班,轉入四喜班,不久即自組同春班。他博採衆長,對老生唱腔進行改革,創造了細膩婉轉的新腔,自成一派,人稱“譚腔”,當時與孫菊仙、汪桂芬並稱“老生新三傑”,時人有“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1900年後,譚鑫培演技愈趨成熟,每一演出,必轟動北京;幾次去上海演出,也深受觀衆歡迎,人以“伶界大王”稱之。梁啓超贈詩有“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之句。1917年,廣西軍閥陸榮廷到京,北洋軍閥隆重接待,特辦堂會邀譚鑫培參加演出,他被迫登臺演《洪羊洞》,回家後心情抑鬱,不久即因病去世。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爲數衆多的藝術形象。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

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他的唱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統一於自已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他還善於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因而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於平淡中見靈巧,並能細膩而鮮明地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如《賣馬》中秦瓊的抑鬱感傷,《洪羊洞》中楊廷昭的悽愴沈痛,《戰太平》中花雲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楊繼業的悲憤蒼涼等,無不曲盡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暢,《空城計》的“三報”、《八大錘》的“說書”等,都是他的精心傑作。

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爲:《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太平》、《連營寨》、《南陽關》、《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亭》、《戰宛城》、《別母亂箭》等。

譚鑫培爲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稱“譚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國盤紐工藝放異彩 (5/5/2002)    
  • 1976年4月19日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逝世 (4/19/2002)    
  • “劉羅鍋”已成賀歲品牌 (2/5/2002)    
  • 大陸京劇演員卅日起在台獻藝 武丑嚴慶谷 功夫了得 (12/28/2001)    
  • 京劇名角高蕙蘭肺癌病逝夏威夷 (9/20/2001)    
  • 上海京劇院 萬里行凈賺30萬 (9/11/2001)    
  • 上海京劇院十月訪台 帶來經典好戲 (9/8/2001)    
  • 英語配音京劇《白蛇傳》無人捧場 (9/6/2001)    
  • 台灣戲專將和南韓藝術學校締結為姊妹校 (8/15/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