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丁氏的起源

font print 人氣: 423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丁姓是當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國諸家姓氏中筆畫最少的一個姓氏。許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卻較為復雜。據有關史籍介紹﹐丁姓至少有五支來源。   

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該書云﹕“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兒子姜及死後﹐也被周王追謚為丁公﹐其子孫便以丁為姓﹐藉此緬懷先祖曾位尊丁公。史書記載較為詳細。“丁氏﹐姜姓﹐齊太公生於公 ﹐支孫以丁為氏。”(見《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齊太公生於公 ﹐支孫以謚為姓。”(見《元和姓纂》) 自從這一支丁姓問世之後﹐其散居的地盤最廣﹐人數最多。也就是說﹐千百年來﹐中國的丁姓大都源自這一世系。這一系的主要發源地﹐在今山東濟陽。姓氏書說“系承姜 ﹐望出濟陽”﹐即是証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國時期。三國時東吳孫匡將軍一族的後人全部改姓丁。這就是《三國志.吳志.孫匡傳注》所說的﹕孫權的族人因過失造成軍糧倉庫失火﹐貽誤了戰機﹐孫權大怒﹐不許孫匡姓孫。孫匡的後代子孫也被迫因襲丁姓。   

從三國時期開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長﹐承襲相傳。后來出現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為丁﹐一支則改自丁氏。  

這樣﹐丁姓就出現了5個分支﹐即丁侯之後﹐丁 之後﹐孫匡之後﹐西域人改姓﹐於慶之後﹐他們共同組成了丁姓的龐大陣容。   

丁氏名人﹐不絕於史。漢時﹐有幫劉邦打天下﹑被列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復﹐項羽的部將丁公﹐東漢經學家丁恭﹔三 時孫權的大將丁奉﹐頗受曹操贊賞的才子丁儀﹑丁 等。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緒年間﹐任江蘇巡撫﹐是洋務運動中的活躍人物。   

丁姓當代名人﹐首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者丁肇中。 丁姓人家傳統對聯有﹕ 夢松應兆﹐刻本事親。 留仙女塔﹐人名宦祠。

——轉載自<中華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百家姓—–王氏的起源 (2/25/2002)    
  • 洗澡的小男孩 (11/13/2001)    
  • 洛陽之遇 (9/29/2001)    
  • 一笑傾國 (9/22/2001)    
  • 鮮于樞 行草真蹟 (9/22/2001)    
  • 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 (8/31/2001)    
  • 北風和太陽的力量 (8/26/2001)    
  • 「姓」與「氏」大不同 (8/21/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 百年前渡黑水來台灣木匠子孫 ,八句《認祖詩》遙心繫武漢。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於亂世,現今疫情蔓延之時,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許值得省思借鏡。
    • 在傳統文化裡徜徉是極其有趣的,誰要我們擁有如此悠長的歷史之河呢。不經意之中,就在哪裡遇見了自己。啊呀呀,你的來歷、你的觀念、你的愛恨情仇,原來都有出處。
    • 屈原姓羋(米),氏屈,名平,死後獲得諡號為「原」。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僅有姓還有氏,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叫羋原。
    •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了使民眾了解台灣五大家族,近百年來,在台灣產業現代化與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特舉辦「百年風華-台灣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史料。
    • 中國古人重視姓氏,也重視名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跟“姓氏”一樣,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個分離的概念,“名”與“字”不可混為一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