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第七章 回魯國陪臣亂國政 宰中都孔子顯政績

王謙
font print 人氣: 349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3日訊】孔子師徒回到魯國的時間大致是在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在此後的十餘年間,孔子再未參與大的政治活動,致力於授業傳道。

魯國自昭公出奔後,國君之位一直虛懸著。公元前510年,客居晉國的昭公死了,他的弟弟公子宋繼承了君位,是為魯定公。魯定公雖然被立為國君,但按時宗法制度,應立為魯君的是魯昭公的長子。他走上君位,是季平子將昭公的兒子全部廢黜後被扶持上台的。這樣,魯定公即國君位既不合於宗法制度,又未得先君昭公的遺命,實際上是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定公本人昏弱無能,對國政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這位名義上的魯君不過是季孫氏手中的一個傀儡而已。這時,不僅國君之權旁落於三桓之手,魯國之政皆出於季孫氏之手。但是,三桓在把持國政以及與其它世家大族爭權奪利的同時,無暇顧及家庭內部的事務,這樣,三桓的一些家臣也積極擴展私人勢力,從而形成對三桓本身的威脅。

五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05年,季孫氏家族中的嬖臣仲梁懷與陽虎發生矛盾。陽虎是季孫氏家中的老臣,當年孔子要參加季孫氏的饗士大宴時,對孔子橫加斥退的就是此人,在許多年中,季孫氏的實際勢力就操縱在他的手中。後起的仲梁懷依仗自己得到季平子的寵信,多次與陽虎爭執。陽虎曾想將他逐出季氏家門,被季氏家宰公山不狃制止了。這一年秋天,仲梁懷日益驕橫,陽虎果斷地將他關了起來。同一年,季平子去世,其子季桓子(季孫斯)繼任執政,羽翅未硬,這也是陽虎敢於獨立行事、處置同僚的一個原因。季桓子對陽虎的行為大為不滿,要求他將仲梁懷放出來,但陽虎一不做二不休,與公山不狃相勾結,乾脆把季桓子也囚禁起來。季桓子在陽虎的逼使下,與他達成協議後才被放了出來。

從此,魯國的政治形勢陷入了這樣的格局:一方面是季孫氏操縱國君,一方面是陽虎操縱季孫氏,甚至越過季孫氏而直接操縱國政,這在史書上稱為「陪臣執國政」。

這時的陽虎雖然操縱了季孫氏的實權,甚或把持了魯國的國政,但由於其本身地位所限,他亟需社會的承認和支持。當然,他的手下並不缺乏心腹效力之人,一些貴族庶孽也暗地裡支持他,但他真正缺乏的是在社會上德高望重、富有影響力的人物來幫他提高聲望。鑒於孔子名望已高,在諸侯國間也很有影響,同時孔門弟子中人材濟濟,如能為執政者所用,當是一股不小的社會勢力。所以,陽虎很想將孔子拉入自己的集團,借孔子的聲望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

陽虎多次求見孔子,勸孔子出仕,但都被孔子婉拒。最後,他決定自己親自出馬了。

《論語》一書中詳細地記錄了兩人見面的情況。陽虎派人求見孔子遭拒後,便利用了當時的一個禮俗:凡大夫送禮物給士,如果因為士不在家中而不能親受,這個士人便必須趕到大夫家登門致謝。陽虎知道孔子是恪守禮儀之人,他趁孔子不在家時派人送給孔子一頭蒸熟的小乳豬。孔子得到了陽虎的禮物後,不得不親自往陽虎府上拜會,但他卻伺著陽虎不在時前去拜訪。然而不巧得很,孔子心裡不想見到陽虎,卻偏偏在歸途中碰上了陽虎。陽虎堵住孔子的去路,不客氣地對他說:「來,我告訴您:一個人,懷著一番雄心壯志和一身本領,卻聽任國家政局一味混亂下去,這樣能算是仁愛嗎?不能算是。一個人希望參預政治,卻多次錯失良機,這能算是明智嗎?不能算是。要知道,時光易逝,歲月是不會等待我們的!」孔子聽了陽虎的一番說辭,一時無言以對,只好回答說:「好吧,我將出仕從政了。」

事實上,孔子儘管答應出仕,卻沒有真的去做。在孔子眼中,魯國政治已到了無法接受的程度,陽虎以季氏陪臣身分而執掌國政,實在是大逆不道之舉,孔子絕不會與這樣的人同流合污。

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陽虎開始了更為果敢的行動。他糾集同黨詐稱在蒲圃設宴款待季桓子,準備乘機除掉季桓子。也是季桓子一時精明,在途中感覺事情有些不對頭,說服了叫林楚的趕車人,在路口處林楚將馬打驚,車子飛速向孟孫氏處趕去。陽虎的弟弟陽越在後面窮追不捨,被孟孫氏部下射死。見陰謀敗露,陽虎便劫持了魯定公和叔孫武孫,前往攻打孟孫氏。結果,陽虎被趕來救助孟孫氏的成邑宰公斂處父打敗,率領徒眾逃往陽關(今山東泰安東南)等地,公開叛亂。

看到魯國政治已濁亂到極點,孔子曾一度產生了離開魯國,遷居蠻夷之地的想法。《論語‧子罕》中寫道: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夷是散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氏族,那裡生活環境之簡陋惡劣在當時是出了名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矛盾、困苦的情狀,他心裡其實是要尋求一方精神的淨土啊,生活條件的簡陋、惡劣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時,盤踞在費邑的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又派人來請孔子前往輔助。孔子知道公山不狃是怎樣的一個亂臣賊子,但是他由於長期懷志難酬,不準備計較對方的叛臣行為,也不介意費邑地處偏狹,而寄希望於在那裡成就文武之業。孔子這個想法剛剛成形,就遭到了弟子子路的強烈反對。子路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去公山不狃那兒呢?」孔子對他解釋自己的想法,說:「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會是白白召我嗎?假若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興。」考慮再三,孔子終未成行。

第二年,魯定公與季孫氏聯合討伐陽虎,陽虎被擊潰,先是逃亡到齊國,又逃到宋國,最後投奔晉國的趙簡子。魯國政局復歸於穩定,國政大權仍由季桓子把持。

陽虎和公山不狃一再拉攏孔子,都被孔子拒絕,魯定公和季桓子由此對孔子的政治態度有了較多的了解和信任。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即中都(今山東汶上縣西)的地方長官。這一年,孔子51歲。從定公九年到定公十二年孔子再次離開魯國,他的從政時間不足四年。這短暫的幾年中,孔子確實有過出色的政績。

在中都,孔子幹得很出色,那裡的政事成為外地效法的榜樣。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道:「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司空是主官建築與道路等事務的長官,大司寇是掌管司法的長官,兼理外交事務,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屬於上卿。關於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錢穆所著《孔子傳》中認為:「孔子自中都宰遷司空,亦見《孔子家語》,應為小司空,屬下大夫之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首部全面反映孔子文化和影響的專題片《文化巨人——孔子》今天在北京舉行首映式。
  • 前日大陸開始舉行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鑑於歷年考試出現嚴重作弊,萬世師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為防學子「出貓」,當地首創聘請保安作監考員。另外,北京一名牌大學研究生入學試疑試題外洩,校方稱會徹查事件和更換試題......
  • 相信許多人在欣賞美國影片《回到1872年》之余,為主人公不惜生命代价,回到過去拯救芝加哥市民的義舉而擊節贊嘆時,總以為這是藝術家的虛构。因為,中國古代哲人孔子早就有過「逝者如斯夫」的名言,時光匆匆,怎能倒流? 然而,大千世界創造的奇跡卻又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我們即將過去的20世紀里,時光倒流竟不可思議地發生了。
  • BBC台灣報道,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在2500年前教育弟子的許多價值中,有一條就是勤奮的價值。 上圖:台灣饒舌歌手孔令奇出生在美國
  • 治國是需要一套理論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治國方法。從中國歷史上看﹐有的朝代採用法家﹐有的朝代推崇黃老之說﹐有的朝代獨尊儒家﹐以孔子學說為安邦治國之道。進入近代﹐孫中山倡導三民主義。待到共產黨奪得政權﹐開始以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統治中國。
  • 去年九月廿九日﹐在南加州僑學界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誕辰二五五二週年的典禮上﹐在
    眾多的研究孔孟思想的專家學者面前﹐來自贊化書院的七名學童一口氣背誦了幾千的孔學經典《禮運大同篇》、《孝經》、《大學》、《中庸》及百居易的長詩《長恨歌》﹐一鳴驚人﹐令在場的聽眾無不動容。

  • 孔子生值春秋時代末期,其生活時間正當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5世紀前葉的動亂不定的時代,以周朝為宗主的國家秩序正瀕臨崩潰的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