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華爾街日報:中國將出現晶圓泡沫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7日訊】据工商時報27日編譯報導,中國大陸近期興起一股對台灣及亞洲國家頗具威脅的興建晶圓廠熱潮,亞洲華爾街日報將此一現象喻為前年網路熱興起時橫掃千軍,從書店到寵物店無一倖免的現象。今天上海晶圓廠的群聚,大有取代亞洲其他國家晶圓廠趨勢。但報導認為,產能與需求不符現象,遲早會為中國帶來一場「晶圓泡沫」。
以上海具有台資背景的中芯國際半導體及宏力為例,報導說,如果熱潮持續,月產五千片八吋晶圓的中芯確有可能對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月產八吋晶圓超過卅五萬片的台積電構成威脅。
除了上海的開疆闢土外,報導指出,中國不少現存六吋晶圓廠也在尋求更新換代升級為八吋廠;而多家晶圓廠及原料供應商也陸續宣佈將擴充廠房。統計顯示,未來數年中國的晶片消耗成長率也將比亞洲其他市場大。
但報導說,「晶圓泡沬」(chip bubble)現象遲早會出現,就像當年的網路熱一樣。
仔細檢視,半導體工業在中國得以群聚拜兩個因素所賜-廉價成本,以及廣大的市場胃納量;但這兩者都被神話了。報導說,中國勞動力、土地成本的確比台灣、南韓低,但這些成本反應的利潤放在資本密集的半導體業來看,差別並不那麼大;反而半導體廠的獲利,決定於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及運用,像目前台灣及新加坡所具備的,也決定於專業技能及技術管理,這點恰恰是中國所欠缺。
另外,長期嫻熟於晶圓廠運作的專業經理人比初出世道者更具有利條件。報導舉例說,一九九八年世大半導體剛創立時曾被視為對台積電頗具威脅,但三年後世大被台積電併購,因為世大無法產出令買家滿意的產品。世大前總經理張汝京就是今天中芯的董事長,張汝京能否成功?以他在大陸現有優勢、大陸當局的支持及廣大市場,似已不在話下,但報導說,中芯畢竟不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台積電。
即使目前上海兩個台資背景的晶圓廠尚具成本優勢,但兩年後當台積電十二吋晶圓開始量產、生產晶圓成本再降三○%後,優勢馬上就會喪失。
的確,中芯國際及宏力也表明將在明年以股票上市方式籌資興建十二吋廠,但即使他們成功籌得二十億美元資金,但對一個剛起步的晶圓廠來說,要一夕之間提升科技產能並非易事,何況中國面臨進口先進半導體生產設備的嚴格限制。而即使先進半導體設備獲准進口,成本之昂貴亦不難想像。另外,中芯及宏力也要為十二吋晶圓的引進付出比別人更高的成本及代價,其中包括研發成本及轉賣代價。
事實上,報導說,中國晶片市場是否真那麼大不無疑問。根據加納(Gartner)資訊統計,去年大陸半導體市場總值一百億美元,二○○五年將達一百九十億美元,但這一統計包括出口的中國產製電子產品在內,這一數字可能佔到市場總值的三分之二強。換言之,大陸國內半導體市場總值可能一年還達不到三十億美元。
亞洲華爾街日報因此表示,實在沒有理由需要到中國建造一座晶圓廠,來供應大陸電子產品出口的需求。理論上,中國對進口半導體設備徵收一七%稅率,但這一稅率並不適用再出口設計產品,因此較有利的是在中國進行封裝測試等後段製程。換句話說,在中國建造晶圓廠真正的理由應是提供大陸市場需要,而不是為了出口,但總值三十億美元的市場,似還不具備那麼大的吸引力。(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