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0日訊】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所謂“不惑”蓋指“而立”時确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已堅定不移。
四十一歲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四十二歲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魯。
冬,魯昭公卒于乾侯。季孫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為魯定公。
四十三歲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魯定公元年,孔子在魯。
夏,昭公靈柩自乾侯歸葬魯,定公即位。
四十四歲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魯定公二年,孔子在魯。
四十五歲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魯定公三年,孔子在魯。
邾庄公卒,邾隱公即位,將冠,使人問冠禮于孔子。
四十六歲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魯定公四年,孔子在魯。
孔子率孔鯉与部分弟子觀魯桓公廟宥坐之欹器,對孔鯉与弟子們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惡有滿而不覆者哉!”他認為正确的態度應該是“聰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四十七歲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國季孫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陽虎
囚其子季孫斯(季桓子),而專魯政。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見,于是饋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謝時見孔子。孔子不想見,打听得陽虎不在時前往拜謝,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口頭答應,但終不仕(見《論語.陽貨》)。退而修《詩》、《書》、《禮》、《樂》,以教弟子。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四十八歲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魯定公六年,孔子在魯。
四十九歲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魯定公七年,孔子在魯。
二月,齊將鄆、陽關二地歸還魯國,陽虎据為己有。
五十歲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魯定公八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所謂“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冬,陽虎欲去三桓,謀殺季氏未遂,隨入讙(今山東省宁陽縣西北)、陽關(今山東泰安市東南)以叛。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對而未成行(見《論語.陽貨》)。
五十一歲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伐陽虎,攻打陽關。陽虎突圍奔齊,旋逃亡宋國,最后逃至晉國,投趙簡子。孔子說:“趙氏其世有亂乎!”(《左傳.定公九年》)
孔子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卓有政績,治理一年,四方則之。
五十二歲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魯定公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攝相事。
夏、齊与魯媾和,魯定公与齊景公會于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為定公相禮,孔子認為“雖有文事,必有武備”,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准備。齊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禮斥之。齊君敬畏,遂定盟約,并將侵占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魯國以謝過(見《谷梁傳.定公十年》)。
五十三歲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据《品氏春秋.樂成》記載,開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國人誦之(見《孔叢子.陳士義》)。
五十四歲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國大司寇,子路為季氏宰,孔子為了削弱私家以強公室,向魯定公建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過制,請皆損之。”(《孔子家語.相魯》)遂將墮三都。當時,正值叔孫、季孫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据其都叛,叔、季二氏也支持這一主張,于是先拆毀了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省東平縣南)和季氏的費邑(今山東省費縣)。墮費時,費宰公山不狃乘魯都(曲阜)空虛,率費人攻曲阜,幸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二大夫率部反擊,敗公山不狃于姑蔑(今山東省駟水縣東)。公山不狃逃奔齊國。遂墮費。
可是再去墮孟氏的成邑(今山東省宁陽縣東北)時,卻受到孟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而失敗。墮三都至此半途而廢(《史記.孔子世家》)。
五十五歲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魯定公十三年。
魯國得治,齊國畏懼。齊欲敗魯政,于是便選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并文馬二十四駟饋魯君。季桓子受之。魯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禮制送膰肉(當時郊祭用的供肉)給孔子,孔子失望,于是去魯适衛,開始了十四年訪問諸侯列國的活動。
孔子到衛后,居住在衛都帝丘(今河南省滑縣)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按照孔子在魯國的待遇給予俸祿。后衛靈公听信讒言,監視孔子,于是孔子便在這一年的十月去衛适陳。在過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境)時,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因陽虎曾欺壓匡人,而孔子的長相又極似陽虎),圍困了孔子。后經蒲地(也在長垣縣境),适逢公叔氏欲起事,又被圍困。孔子与蒲人訂盟,返回衛都,住在蘧伯玉家。
五十六歲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
孔子回到衛都,曾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悅;
靈公与南子還讓孔子為次乘招搖過市。
五十七歲 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在衛。
邾子朝魯,子貢觀禮。魯定公卒,其子蔣立,是為魯哀公。
五十八歲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孔子在衛。
五十九歲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魯哀公二年,孔子在衛。
孔子見衛靈公不能用他,喟然嘆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說: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史記.孔子世家》)由此,決計离衛西去,投奔晉國趙簡子。走到黃河邊,听說趙簡子殺害了兩個賢人,不由得臨河而嘆,返回衛國,然后去衛如曹适宋。
在适宋的路途上,曾与弟子習禮于枟樹之下,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派人把大樹砍倒了。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鄭國,鄭國也沒有接待他,只好取道适陳。
夏,衛靈公卒,立蒯(目貴)之子,是為衛出公。
六十歲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魯哀公三年,孔子在陳。
這年秋,魯國季桓子病,后悔過去未能長期用孔子
而影響了魯國的振興。臨死之前,囑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魯。后來由于公之魚的陰攔,季康子改變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將行,孔子說:“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也。”(《史記.孔子世家》)這一年,孔子已經六十歲了,他很想回到家鄉,能為魯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子曾說:“六十而耳順。”意思是說這時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六十一歲 公元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魯哀公四年,孔子在陳。
六十二歲 公元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魯哀公五年,孔子在陳。
(這里只注明孔子以衛、陳為据點的大概年份。)
六十三歲 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孔子在陳。
這年吳伐陳,楚來救,陳國大亂。孔子离陳過蔡地去負函(楚地,分河南信陽,楚有賢大夫沈諸梁即葉公駐此),在陳蔡間被困,絕糧七日,弟子飢餒皆病,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止。子路等由于屢遭挫折,對孔子之道產生了怀疑,只有顏回認識到孔子道大,不為當時所容,“是有國者之丑。”孔子為有顏回這樣的弟子感到高興。(《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在路上連續遇到當時的一此隱士,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輿等的嘲諷,桀溺勸子路跟他們一道做避世之人。孔子說:“鳥獸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論語.微子》)表示了為改變天下無道局面的決心。
孔子到了負函,与葉公見面,葉公問政,孔子說:“近者說(悅),遠者來。”(要使境內的人都喜悅,使境外的人都向往而來)。葉公又通過子路問起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說:“女奚不曰:‘其為何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懮,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楚昭王欲重用孔子,使使奉幣來聘,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攔,此議遂止。孔子在楚講學問當時比較落后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了中原文化。
六十四歲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
孔門弟子多仕于衛,要求孔子返衛,孔子便返回衛國。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夏,魯哀公与吳人會于鄫(今山東省嶧縣境內),吳向魯索取牛、羊、豬名一百頭為祭品。吳太宰讙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辭謝,子貢以周禮說服了伯讙,維護了魯國和季康子的尊嚴。
六十五歲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魯哀公八年,孔子在衛。
三月,吳伐魯,吳大敗,孔子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六十六歲 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魯哀公九年,孔子在衛。
六十七歲 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六十八歲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在魯。
春,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求為季氏將左師,与齊軍戰于魯郊,克之。季康子問他是怎樣學會作戰的,冉求說,學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歸魯。至此,孔子結束了訪問列國諸侯十四年顛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返魯后,魯哀公問政,孔子曰:“政在選臣。”(《史記.孔子世家》)又問:“何為則民服?”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季康子欲行“田賦”,即將軍費改按田畝征稅,使冉求問孔子,孔子曰:“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季氏不听(《左傳.哀公十一年》)。
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并繼續聚徒授業,培育治國賢才,据史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
六十九歲 公元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春,魯實行田賦。
夏,魯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往吊。
与魯太師(樂官)論樂,孔子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熱烈),縱之純如(和諧),皦如(清晰),繹如(絡繹不絕)也,以成”。孔子又說:“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家》)
冬十二月(周歷十二月相當于夏歷十月),魯國發生蝗災,季孫問于孔子,孔子說:“丘聞之,火伏而后蜇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左傳.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屬冬季,不該有蝗虫。孔子認為這年十二月有蝗虫,不是自然界反常,而是司歷者算錯了時間。
孔子之子伯魚卒。
七十歲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在魯。
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也就是說,到了七十歲,任何想法和做法都不會越出仁道原則和周禮所定的規矩了。
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七十一歲 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在魯,作《春秋》。
春,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邊的“大野”打獵,捕獲一只怪獸,据說是麟,孔子說:“吾道窮矣!”于是絕筆,停止了修《春秋》。
顏回死,享年四十一歲,孔子哭之慟,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
六月,齊國的陳恒(又叫田成子)殺死齊簡公,孔子勸魯哀公及“三桓”討之,以正君臣之義,毫無結果。在齊國的這次政變中,孔子弟子宰予死于難。
七十二歲 公元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在魯。
冬,衛有政變,蒯??逐其子出公而自立,是為衛庄
公。孔子弟子子路此時為衛大夫孔悝的邑宰,死于難,孔子慟甚。
七十三歲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
周歷四月十一日(即夏歷二月十一日)孔子寢疾七日而歿,葬于魯城(今曲阜)北泗上。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吊,不*(yin)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臨別而去,哭盡哀,或复留。唯子貢廬于墓凡六年,然后离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墓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名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為廟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書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廟、孔府、孔林,所謂“三孔”者,即始創于此。
(Shuku.net)(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