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明代鄭和駕船遠行,成爲航海史上的一段佳話。然而鄭和船隊是否是人類第一支環球航行並首先到達南美洲的船隊,歷史上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所作的一些探討讓人耳目一新。
英國退休潛艇指揮官孟濟斯對中國明代鄭和航海的研究,引起很多人的興趣。他主張的鄭和船隊是人類第一支環球航行並首先到達南美洲的船隊這一見解,雖然還是一種推測,但卻不無道理。
孟濟斯面對的最大難題是缺乏支援他的結論的文獻資料。這些報道,使我想起好幾年前讀到過的一些資料,似乎與孟濟斯的研究有關係。
一則見明朝馮夢龍(1574—1646)《智囊》一書中記載,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英宗(朱祁鎮)好寶玩,有宦官出主意說,30年前宣宗宣德年間(宣德五年,1430年)曾派遣三寶太監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珍奇寶玩。英宗就令宦官到兵部去查找三寶太監當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線圖。兵部侍郎劉大夏得知,就把有關資料找出,偷偷藏去,使宦官找不到這些資料。兵部尚書項忠要追查文書的下落。劉大夏就對項忠說:當年下西洋花費了幾十萬兩,軍民死了數萬人,是當年的弊政。那些文書應當銷毀,以除病根。項忠聽從了劉大夏。
《智囊》所記的史實是可信的。從這則記載可知,鄭和確實留下了航海圖和其他航海資料,而他最後一次(宣德年間)航海的海圖等資料被劉大夏從兵部偷走了,而且幾乎可以肯定被他銷毀了。
另一則見明朝祝允明(1461—1527)所撰《野記》。所記不長,全文如下:“正德辛未歲(注:1511年),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言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住十一個月。又往地名秘得住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王賜日給,又與婦女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
這則記載與鄭和航海無直接關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巴喇西”國。在參與鄭和航海的馬歡、費信所著的《瀛涯勝覽》和《星槎勝覽》中,均不見“巴喇西”。使臣沙地白說其國“在南海”,而不是在西洋。計算一下單程航行時間,他用了五年多,比鄭和船隊航行到東非再返回的時間還要多一點。可見這“巴喇西”極遠,離中國的距離相當於中國到東非距離的兩倍以上,這就應該是美洲了。而“巴喇西”應該就是巴西。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麽沙地白說其國在“南海”,而不是“西洋”了,因爲巴西在南半球,到中國來是向北航行。至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早在1511年,南美洲印地安人就已航行到了亞洲,到達錫蘭、泰國(暹羅)、中國,巴西就已同中國有了外交聯繫。
巴喇西使臣沙地白是受巴喇西國王派遣,出使中國的,帶有國書即“金葉表文”和“貢品”,是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動。他途中曾滯留多國,歷時達十來年,最終到達中國遞交國書,可見出使的目的地是中國。就是說在西元1500年以前巴喇西國就已經知道中國,並且有與中國交好的強烈願望,而且已掌握到中國去的航海線路,當然還具備了相當發達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西方的航海家哥倫布雖然於1492年到達了美洲,但他沒有到過中國,不可能使巴喇西産生與中國交往的願望。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在西元1500年以前中國人已到達過南美洲,到達了巴喇西,帶去了國書和瓷器等禮品,當然還有航海圖,並與巴喇西友好交往。那麽,在15世紀能到達美洲的,只有鄭和指揮的船隊,也只有他的船隊能代表明王朝往各國“開讀賞賜”,而他最後一次航行是1430年出發的。15世紀到16世紀初,西方殖民者還沒有大舉入侵南美洲,南美洲還完全是印地安人的天下。巴喇西是印地安人的大國,物産非常豐富,已有相當發達的文明,這使得它有能力進行環球性的航海。
祝允明的記載爲孟濟斯的見解提供了重要佐證,問題的另一半是找到直接證據,儘管很難,但仍有蛛絲馬迹可尋。研究鄭和航海的有關史料時,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即使是最詳細的《瀛涯勝覽》和《星槎勝覽》,也不是鄭和航行的全部記錄,有很多活動現在已知的文獻中並沒有記載。因此,不能認爲沒有記錄的就沒有發生過;二、鄭和航行並不是船隊所有船隻都一起行動,而是經常派出分隊到一些國家去活動,有幾次船隊被巨風吹散,有些船就失蹤了。祝允明在另一部書《前聞記》中摘錄了有關宣德五年鄭和第七次航行的一些情況,可惜他沒有全部照錄,只是“漫記其概”。在《瀛涯勝覽》和《星槎勝覽》中也經常說到“分”往某國的事。至於船隊飄散,也有記載,劉大夏就說宣德年間那次航行死了數萬人。其實並不是都死了,有失蹤的,有些船漂航到美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明朝的文獻檔案,儘管散失了不少,但留存到今天的仍然浩如煙海,整理出來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豐富的明朝文獻中,有可能埋藏著有關中國人到達美洲的記載。但要整理、研究全部明朝文獻檔案,按現在的整理速度,據專家估計大約還要100多年。
《人民日報》 (2002年04月16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