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15日訊】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齊國貴族國書等人率軍攻打魯國。季康子向冉求問應敵之計。叔孫氏、孟孫氏不想作戰,冉求力主迎戰齊軍。季康子被冉求說服。魯軍分兩路抵抗,大貴族孟孺子統率右軍,冉求統率左軍。結果,右軍一戰敗回。冉求率左軍英勇奮戰,打得齊軍狼狽而逃。孔子的另兩位弟子樊遲、有若也參加了戰斗。孔子听到冉求等人率軍抗擊齊國侵犯,大加稱贊:“這是義啊!”
戰爭結束了,季康子問冉求,他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冉求說是從老師孔子那里學來的。季康子又問他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冉求告訴他:“夫子是這樣的人,如果任用他,一定會有成效,對百姓也有好處,連鬼神也找不出毛病。但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面對一千社(二万五千戶)封地這樣厚的爵賞,夫子也不會動心。”他又說:“如果您真想請夫子回來,就一定不要再听信小人們攻訐夫子的坏話才行。”
季康子在与冉求的這次談話之后,派人帶上重禮,到衛國去請孔子回魯。
就這樣,孔子在离開魯國、經歷了14年的漂泊生活之后,終于回到了故國。這時的孔子已是68歲的老人。
回到魯國后,孔子為夫人亓官氏重新選擇墓地,舉行了葬禮。亓官夫人之墓,就在今天的孔林之內。后世將孔子稱為“至圣先師”,亓官氏也被稱為“至圣先師夫人”。
對孔子的歸來,魯國君臣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按照當時各國尊賢養賢的風習,魯國尊孔子為“國老”。這是一個得享閑散尊榮而無實際事權的職位。
然而,在孔子的內心,依然抱有過問政事、進行政治實踐的想法,對于魯國政治熱情不減。他在魯哀公和季康子向自己問政時,不斷申述自己的主張,希圖以此影響到魯國的政治。
剛開始時,魯哀公盡管并不掌握國政,但有時也談一些諸如國政大要之類的話題。一次,他向孔子問道:“怎么做才會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得很簡要:“選用正直,棄置邪佞,民眾就會服從;選用邪佞,棄置正直,民眾就會不服。”
但更多的時候,這位徒有虛名的國君請孔子來談談話,卻無什么要事,不過聊慰宮中寂寥而已。但是,孔子卻不放過任何可以向從政者勸諫的机會。
有一次,孔子陪魯哀公吃桃子。當時宮廷和貴族之家在吃桃時,為防止將桃子上的細細茸毛吃進口中,要用黍子先“干洗”一下。孔子落座后,對魯哀公行過謙讓禮,卻先將桌上用以洗桃的一盤黍子吃了下去,然后才吃桃子。魯哀公左右的人便笑孔子不懂得桃子的吃法,魯哀公也告訴他桌上黍子的用途。孔子將手中的桃子從容地吃完,對魯哀公講了一番道理:“黍子為五谷之長,祭祀時是作為上品進入廟堂的;而桃子在常見瓜果中卻是末等,不得入于廟堂。如果用黍子來洗桃子,便有乖于貴賤之義。”
季康子盡管掌有國家重權,但他作為晚輩,且將孔子尊為國老,也常常向孔子請教。一次,他問孔子應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行政,就是要做到公正。如果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下邊的人誰還敢不公正從事呢?”季康子又問到,在具體施政中,如果殺掉無道者,親近有道者,以使百姓遵從有道,這樣做是否就可以了。孔子卻說:“您執政,何必要用殺伐呢?您要是從善,那么百姓也會從善。因為君子的德行就像是風,而百姓的德行就像是草,風在草上行,草必定是順風而倒的啊。”
還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使百姓勤其事,孔子說:“如果你對待百姓的態度是庄重的,百姓也會認真听命;如果你孝順父母,愛護幼弱,百姓也會忠心于你;如果你能提拔好的人,百姓自然而然地也就勤勉了。”
有一段時間,魯國境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盜賊,季康子有些懮心忡忡,跑來問孔子該如何治理。孔子這次給了他一個直截了當的回答:“如果不是您有那么大的欲求,就是獎賞盜賊,也不會有人去行竊的。”
在孔子歸魯后當年的冬天,季康子計划施行新的田賦制度,准備在原有的丘賦(即每一丘出一定數量的賦)之外,另又依田征收軍賦。他這樣做,就等于征收雙份的賦。他希望此舉能得到孔子在輿論上的支持,就派自己的管家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明白自己無力阻止季氏田賦政策的施行,當冉求來問時,便推說自己不了解田賦的情況,拒絕表示任何意見。
但在私下里,孔子又以師生關系對冉求談了自己反對的看法。他依照自己所一向遵循的周朝舊制和施行禮治、仁政的主張,說:“君子施政,應以禮為准則,對民施舍要厚,聚斂賦稅要薄,措施要适宜。這樣看來,原有的丘賦已經夠了。若是拋棄禮的准則,貪得無厭,即使增加新的賦稅,也終將不夠用。你和季氏如果真的想辦事合乎法度,有周公的典章可以遵循;如果只想苟且妄為,又何必要來問我呢?!”
孔子并沒有公開地反對,冉求也沒有按照夫子私下所講而阻止這种新的田賦政策的實行,反而幫著季康子大力推行。第二年,也就是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魯國施行了增加土地所有者負擔的田賦制度。孔子對冉求幫著季氏斂財的行為很失望,認為季氏已經很富了,冉求還幫著他增賦斂財,太不應該,他生气地對身邊的弟子們說:“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你們鳴鼓抨擊他可以啦!”當然,從后來發生的許多事實來看,孔子這只是一時的气話,師生關系沒有從此惡化。(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