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在三峽水庫淹沒區搶挖古代遺蹟的大陸考古隊表示,他們首次發掘出三峽庫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唐代建築遺址。
據新華社報導,地處長江北側支流小江南岸的雲陽縣高陽鎮的明月壩地面下,有一座距今約一千三百年的中晚唐時期建築遺址。這一遺址位於三峽庫區二期淹沒線下,二○○三年三峽大壩開始蓄水後,這裡將被江水淹沒,因此,在今年底前,考古人員必須完成對這一遺址的發掘工作。
隨著三峽大壩蓄水日期將近,大陸派出許多考古單位雲集三峽,開挖上千處文物點,總投資預計超過十億元人民幣。
由四川大學考古系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兩年前開始搶挖明月壩遺址,鑽探顯示,這個遺址總面積超過十五萬平方米,目前已經發掘一萬三千平方米,共清理出二十多座唐代建築,二十座墓葬、道路、灰坑等遺蹟,出土唐代中晚期風格的佛教造像和「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錢幣,以及大量的瓦當、瓷器等遺物。
明月壩唐代建築用材講究、開間大、規格高,有十分明顯的峽江地域特點,普遍使用石材,不用磚,台基用石條包邊,踏道用石板鋪砌,牆基用石塊或石條堆成。這些建築布局整齊,專家們初步推定該建築遺址的年代為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其中部分建築沿用至宋朝。
史料記載,與明月壩遺址相距約十五公里的雲安鎮,漢初就是重要鹽場。唐順宗三年增設雲安監,管理鹽政,成為唐朝最重要的鹽場之一。
考古專家認為,明月壩遺址有可能就是雲安鹽外運的集散地。該地區目前經過較為系統發掘的,只有幾處唐朝的邊關重鎮或者是少數民族王國政權的政治經濟中心;對明月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將有助於探討該區域考古學文化,甚至地理變遷等問題。
(中時電子報 2002年3月30日)(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