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3月28日訊】東漢蔡邕之女蔡琰﹐曾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贖回。相傳“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均為她所作。三國魏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与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一組著名琴曲。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与“聶政刺韓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据“世說新語雅量”載: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气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与,“廣陵散”于今絕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嵇康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令“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与“廣陵散”聯系在一起。
箏,始于秦而盛于唐﹐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著深厚傳統的古琴受到冷落。彈箏名手輩出:薛瓊瓊、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崔七等,她(他)們精妙的箏藝常為詩人們所稱頌。有名的大曲,“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伊州”、“涼州”等,也都曾被吸收為箏的獨奏曲。開成中(公元839年)揚州崔氏女所彈的十首箏曲“迎君樂”、“槲林嘆”、“秦王賞金歌”、“廣陵散”、“行路難”、“上江虹”,“晉城仙”、“絲竹賞金歌”、“紅璁影”、“思歸樂”,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几段的大曲;其調名有正商調、分絲調、小石調、雙柱調等。“樂府雜錄”說箏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用于二十八調。唐箏可稱傳統箏樂的頂峰。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唐箏遠傳至邊陲域外;其緒余下及宋代。影響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調品也在借用著箏的調弦方法而彈奏操弄的,這曾使得當時的雅樂家房庶為之感慨不已。明代箏被看作俗樂,樂人的地位低下,教坊樂戶、歌伎伶人,每被官府傳喚以箏歌侑觴, 士大夫既不屑為之,彈箏藝人僅靠口授心傳﹐使前代不少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傳統箏曲据記載可查到漢代的“陌上桑”及民間流傳的“天下大同”、“寒鴉戲水”、“高山流水”、“出水蓮”、“錦上花”等。著名的箏詞有如岳飛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
惊回千里夢 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 帘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 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 弦斷有誰听
如今的箏又有許多改變﹐然而琴卻還是縛着七弦。隨着人們開始熟悉“漁舟唱晚”﹐古琴卻還似“孔子讀易”般﹐停留在少數雅士之中。箏的清伶﹐琴的深韻﹐皆似仙境妙音﹐曲曲書寫着人的神話般歷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