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1885年3月24日,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
馮子材(1818-1903),晚清名將。字南幹,號萃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行伍出身。1851年(咸豐元年)參加過劉八領導的廣東天地會反清起義,次年接受招安。從此,成爲清軍中一員驍將,鎮壓過太平軍和少數民族起義。1862年(同治元年)升廣西提督,配合湘軍、淮軍與太平軍對抗。1875年(光緒元年)調任貴州提督。1881年回任廣西,次年“稱疾”回家。
1883年12月,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清廷和戰不定,導致清軍在越南北部的失敗和福建水師的覆滅。時滇桂邊境緊張,馮子材應兩廣總督張樹聲之邀督辦廣東高、雷、欽、廉四府團練,參加抗法戰爭。1885年初,督辦廣東軍務大臣彭玉麟、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推薦他爲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出任前敵統帥。馮子材目睹戰局危殆,不顧己身70高齡,積極備戰,親率士兵于鎮南關(今友誼關)內十裏的戰略要地及關前修築長牆,在東、西兩嶺設置炮臺,嚴加防守。派王孝祺、王德榜、蘇元春所部駐周圍各要地,成縱深梯隊陣勢,采“先發制敵”之策略,出兵襲擾法軍。
3月23日,法軍司令尼格裏率2000餘人,分三路撲向鎮南關,憑藉優勢炮火,攻陷了東嶺三座炮臺,居高臨下,向長牆進攻。馮子材沈痛大呼:“法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人?”乃率衆將奮勇拼殺,終於遏制了敵軍的攻勢。24日黎明,法軍乘霧猛撲長牆,所用炸彈,不下千計。當長牆幾處被轟塌,法軍先頭部隊已經爬上長牆的危急時刻,馮子材下令各軍:凡臨陣敗逃者,一律殺無赦。自己則“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持矛大呼”,身先士卒,率兩個兒子和大刀隊千人,躍出長牆,沖入敵陣。諸軍無不感奮,皆作殊死決鬥,在關前隘與法軍展開了白刃戰,終於把法軍逼離長牆,壓下山谷。衆將揮軍奮擊,七上七下,奪回東嶺三座炮臺。此時,越南義軍、邊境各族人民也趕來助戰。法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被追殺20餘裏,丟下1000多具屍體和無數輜重,倉惶南逃。這就是震撼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此後,清軍乘勝收復了諒山等地。是役,扭轉了整個戰局,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
正當馮子材籌劃攻取河內、規複全越之時,清廷卻採用李鴻章“乘勝即收”之方針,下詔停戰。馮子材被迫撤軍回國,會辦廣西邊防。1886年,授雲南提督,以疾未到任。1894年,賞加尚書銜。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奉調駐守鎮江,戰後仍回廣西。1899年,任雲南提督。兩年後又調爲貴州提督。1903年,爲會辦廣西軍務大臣,不久病逝。諡“勇毅”。
(圖:鎮南關清軍佈防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