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3月20日訊】據文獻記載:舍利為梵語SZYIYZ的音譯,又譯“設利羅”,意為“身骨”。通常指釋迦牟尼火葬后,遺留下來的一种固體物。如佛舍利子、佛牙舍利、佛指舍利。此外,如在寺院中有道高僧在圓寂火化后也會留下舍利,惟其堅固程度不同。有人說舍利是結石,但結石含有大量的鈣,鈣會与酸反應,而舍利不會与酸反應,而且用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也探測不出到底是什么物質。
釋迦牟尼火葬后,摩揭陀國阿闔世王等七個國王,分別派遣使者到火葬地拘尸那城,向當地的末羅要求分給佛舍利。最初末羅人不肯分給,經徒盧那調解,才將佛舍利平分給八王。各國分到舍利后,回國建塔安奉并定期舉行紀念會。徒盧那將原來裝舍利的空瓶帶回去,建立了一個瓶塔。最后遲到的孔雀王分不到舍利,只好將釋迦牟尼火葬后留下的炭和骨灰帶回去,也建塔安奉。因而釋迦牟尼的舍利被分為十處:(一)摩揭陀國,阿闔世王;(二)毗舍离國,戾車毗族;(三)迦毗羅國,釋迦族;(四)阿勒伽波,跋离族;(五)羅摩邑,拘利耶族;(六)毗塔底波邑,婆羅門;(七)波婆。邑,末羅族;(八)拘尸那羅市,末羅族;(九)蓽芭莉邑,孔雀族;(十)香姓婆羅門,徒盧那。以上分舍利造塔安奉之事,原出巴利語之《涅 經》,漢譯佛經中也有記載。所謂:“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于十塔。”
到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弘揚佛法,并發掘“八王”修建的佛骨舍利塔,取出舍利,重建新塔安奉。從而更增加了對佛骨舍利的崇敬。阿育王將所得舍利,分別盛入84000個寶函,進一步擴大了佛舍利的安奉范圍。阿育王弘揚佛教,造84000塔供養舍利,在中國的有17所。今据《法苑珠林》列名如下:(l)西晉會稽鄖縣塔(2)東晉金陵長干塔(3)石趙青州東城塔(4)姚秦河東蒲塔(5)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6)周瓜州城東古塔(7)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8)周洛州故都西塔(9)周涼州姑城故塔(10)周甘州刪丹縣故塔(11)周晉州霍山南塔(12)齊代州城東古塔(13)隋益州福感寺塔(14)隋怀州妙樂寺塔(15)隋并州淨明寺塔(16)隋并州榆杜縣塔(17)隋魏州臨黃縣塔。
在中國歷史上有元魏、隋初的二迎舍利記載。元魏時的迎奉是見諸記載的第一次,即《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所謂:“元魏二年,歧拓跋育初啟塔基,肇申供養。”《大唐無懮王寺大圣真身寶塔銘》亦謂;“元魏二年,岐州牧小冢宰拓跋育以為古名同于今,口削舊規,創新意,廣以台殿,高其閈閎,度僧以資之,刻名以紀之。”
隋初時的迎奉是見諸記載的第二次,即《大唐威通啟送歧陽真身志文》所云:隋文帝時,郡守李敏;唐太宗朝刺史張德亮并繼開靈趾,咸荐香花。”《大唐無懮王寺大圣真身寶塔銘》亦云:“隋開皇中改為誠實道場。仁壽求李敏复修之;賡其銘矣。”
縱觀歷史記載,在中國土地上有佛舍利,且通過考古已經初步發現了一些,如:西安法門寺時佛指舍利,北京香山的佛牙,浙江鄞縣阿育王寺,蘇州虎丘塔,日肅天水,鎮江甘露寺鐵塔塔基等地的舍利向世人披露其秘聞軼事傳奇。
法門寺位于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距西安城西120公里,是我國境內安置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始創于東漢。其原名阿育王寺,相傳釋迦牟尼死后,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送舍利于各地,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法門寺是其中之一。原寺規模很大,寺內占地面積100余畝,擁有24座院落,唐時有僧人500余。
寺內有一座八棱十三層寶塔,高47米,1至12層共有89個佛龕,為仿木結构建筑形式,每層有出檐斗拱,工精,紋飾華麗。塔底還有題額,分別為“真身寶塔”、“美陽重鎮”、“舍利飛露”、“浮圖耀日”等字。塔因年久失修,于1981年8月塔身半壁倒塌。1987年4月重建重建法門寺塔,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石函封閉的地宮。封閉千年的地宮內,四枚佛指舍利及2400件文物价值連城,舉世罕見。
法門寺地宮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佛塔地宮,由磚砌踏步、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等組成,全用石頭砌筑,共有石門四道,建筑构造宏偉壯觀,為唐時所建。地宮內的珍寶,最為貴重的是藏于八重寶函之內的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摘自天地網)
圖1﹕西安法門寺塔 圖2﹕法門寺釋迦牟尼佛指舍利(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